本期影视分析,部分
心理咨询师和
心理学爱好者共同看了一个短视频,名叫“呱呱呱”
短短6分钟,在几乎静默的水彩画面中,一个小女孩和他父亲的故事徐徐展开,可就在安静地吃饭时,被父亲“呱呱呱”的电话铃声打破,女孩只能一个人坐在餐桌前。平时父亲也总忙于各种事不能全身心的陪伴,每当看到其他小朋友与父亲相处时的场景总会让自己无法自处,慢慢的对于父亲也不再期待开始心生讨厌,在她生活中慢慢淡出。
可随着自己也开始工作,不知觉间自己也成了像爸爸那样整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人的人。当她突然意识到时她的内在小孩也远离了她,从开始的僵住无法动弹,如坠入深渊般的恐慌,再到与曾经受伤的内在小孩和解,面对是再进入以往的循环还是未知,最后选择顶着凛冽的风,带着热爱跑向狭窄未知的故事。
故事很短,其中却深刻地描绘了一个在心理学中很常见的现象:反向形成。也就是常被人提及的困惑:为何慢慢地就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而这样的形成,很多是由原生家庭中父母的行为影响造成的。
为何会如此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有着常规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的强影响,而母亲的影响最大。很多人也因此会在寻找伴侣时,无意识地会以父母的人格模板找寻伴侣,过上和父母类似的人生。或如对父母的哪方讨厌,会找讨厌的人格反向作为标准,而慢慢的相处磨合中,自己却会无意识的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格状态。这也正是反向无意识形成的过程。
而这一切既然能在被动无意中形成,也同样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调整而改变。这个改变的过程也就像是曾经发烧了,需要吃药恢复一样,也正如短剧中最后的那段从意识到的僵住无法动弹的恐惧,再到跌入深渊,再到和解,最后重拾勇气踏上属于自己充满未知的英雄之旅的历程类似,是一个需要不断转化的过程。而这段旅途的长短每个人的节奏不同,因为这病因可能已经积压了几年,有些甚至是十几二十年或数辈人养成的行为思维模式,也是为何会有“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的说法。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呢?
一切从此刻的觉察和改变开始,踏上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之旅吧。
心理咨询师 朱俊彦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