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没有书籍,就似乎天空中没有了太阳;才智里没有书籍,就似乎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人类社会的阶梯”,读书能使人通晓古今,高瞻远瞩,读书能使人洞明世事,虚怀若谷。
本期沙龙邀请沙龙会员一起来朗读蔡丹妮老师的《自助催眠手册》让我们轻松应负能量。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强大的自己期待被唤醒,自助催眠就是人人可以使用的利器。
以下来自作者自述:
"开始学习硕士课程的第一节课,老师问学生们:‘你们为什么想做
心理咨询师?’
我说:“我想帮助别人。”
这确实是我学习的动机:成为一个帮得上忙的人,‘askilled helper’,给需要的人提供专业的指导,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促成别人的改变。
可是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发现似乎有哪里不对。
我们受训的咨询关系,基本是一种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关系,咨询师不对呈现出的问题做过多阐释,也不干预来访者自己的判断,更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咨询师不是权威,来访者也不是弱势的一方。
在这样的关系里,咨询师就如同是一个不诊断、也不开药的医生。他只是不断地鼓励来访者自我表达。
神奇的地方是,一但来访者能接纳自己,改变反而能自然地发生。
就像是一个练习时遇到挫折的琴童,向妈妈哭诉发怒的时候,妈妈既不急于和他讲道理,也没有拿出糖果或戒尺来劝导。妈妈只是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孩子知道自己的沮丧、无助、愤怒都被理解了。他很快就“想通了”,回到了琴边。琴童就这样找回了自己。
对我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原来“帮助”可以“自助”。甚至。也许帮助的最终目的,就是自助。
对自助类心理书籍的热衷,似乎是美国专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我以为,这并不是反映了美国人有更多的
心理问题,而是和他们“相信人”的文化传统有关。所以,杜威代表了美国的现代教育精神,卡尔罗杰斯的人本观是美国心理咨询领域的信条: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强大的自己期待被唤醒。
出于对这种观念的认可,我也开始学习、创作更适合国人使用的中文心理自助书。如果你也渴望实现自我发展,请与我一起来默念。
我会让自己一直充满幸福感和安全感,我会让自己一直做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我会让自己一直幽默有趣、充满好奇心,我会让自己一直关注至高无上的宏大经验,远离自我关注、寂寞和疏离感,我会让自己一直做一个健康、真诚、独立、对他人有益的人。"
从本期的心理沙龙可以看出:有些人平时很喜欢读书,也有读书的习惯,所以在阅读后讨论中的发言很有水平和深度,共读会彼此碰撞出更多的智慧。
心理咨询师 芳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