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
心理咨询师,不懂得如何在心理咨询中运用同理心,咨询就很难继续下去,且不能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为来访者提供真正的帮助。现实社会中,有些罹患精神疾病的来访者和家属,因患者神志清醒,应答自如而不愿意面对患有精神疾病的事实,拒绝到精卫中心就医,反而会选择到心理机构咨询。此时,往往更多的咨询师直接建议这类来访者到精卫中心去,且拒绝咨询。这时候,同理心已不复存在。
本次心理沙龙所探讨分析的就是这样一个案例。年轻的P女士自行前来做咨询,走进咨询室便坐了下来,但显得局促不安。初冬的阳光非常温暖,加之咨询师的体贴温柔,渐渐让P女士放松下来;在了解基本情况,谈到感情问题时,她的手出现了明显的抖动,并且出于掩饰会抚摸额头,用手翻动手机。咨询师平静的看着她,体会她的感受,鼓励她说出心里的话。她说很痛苦,因为她的
婚外恋的情人要害她,但是她不懂,她怎么都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她怀疑是不是他希望她回到他的身边,才故意这么做,引起她的注意?咨询师便问,你想回到他身边吗?她说不,她不可以这么做,因为如果回到他身边,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对不起丈夫。此时,她的眼圈有点红,分明很无奈和纠结。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P女士愿意接受咨询师的建议,做个人心理沙盘,而沙盘恰恰把其内心冲突呈现了出来。P女士能够感受到被倾听、被理解。当P女士询问:自己究竟是什么问题时,咨询师顺势告诉她需要做个“简明精神病量表”的测试,按着这一周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即可。测试结果高于正常值,正如咨询师所料:P女士都因“幻听”、“幻觉”而心烦意乱。
接下来,咨询师告知P女士精神疾病不可怕,青春期精神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才效果好。治疗精神疾病还需到专业精神病院医治。P女士表示接受建议,会去精神病医院的。
心理咨询师的神圣使命就是让每一个来访者都心甘情愿的得到真正地正规治疗,而非简单粗暴的推诿来访者,在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下,被动接受精神病的事实。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
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