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心理沙龙讨论的是《失孤》的原型,当郭新振被拐走24年后,终于知道了自己原来是个两岁半就被拐走的儿童,还知道了谁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斟酌再三,郭新振决定今后与养父母继续在一起生活。这样的结局令人唏嘘,但从人格形成的角度解析,就不难理解了。
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是3岁之前,这是人类性格初步形成的时期,所以中国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0---6岁是人的情感形成的关健阶段。第二关键期是9岁之前,是人意志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第三个关键期是13岁左右,也是青春期意识朦胧的关键时期。这三个阶段的教育引导,决定人格与心理品质。
从
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多数被拐儿童的被拐年龄都是在5岁以前,正是依恋父母的时期,突然造成的分离焦虑令人刻骨铭心。当被拐儿童与熟悉的亲人,尤其是妈妈分离的时候,自然会感到害怕、忧郁,情绪和心理上会出现焦虑,这种分离焦虑在生理上造成孩子的抵抗力下降,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比同龄孩子更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痛、头痛、恶心等等。而心理上会让孩子更脆弱,害怕自己被抛弃,缺乏安全感的消极心理,会影响参加正常的活动,久而久之还会造成孩子的自闭形成。
郭新振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都是与养父母共同度过的,养父母对郭新振好得不得了!据说,比有些家庭亲生父母对孩子还好。在这么好的成长环境下,郭新振心身健康地成长了,接受了高等教育并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从这个角度来看,养父母对他确有养育之恩,同时也尽到了教育的责任,郭新振的人格形成与养父母密不可分。
郭新振的被拐案例并不能证明拐卖行为的合理合法,被拐儿童的行为依然是令人深恶痛绝的。心理沙龙的讨论是热烈的,在争议中越辩越明,心理沙龙的大门永远敞开着,我们欢迎您!
本文发布者曾接受
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