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满怀期待,周六心理沙龙的重逢,
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志愿者们热烈且积极地探讨普遍家庭亲子关系中存在的肛欲期问题。儿童在肛门期欲望的满足和他在大小便训练过程中所学到的人际关系方式,对他未来的人格形成产生较大影响,过于放纵或过于严厉的大小便训练都可能导致肛门期的固着,并表现为相应的人格特质。
弗洛伊德将大约1~3岁左右的儿童人格发展期称之为肛欲期,并将心理发展与生理功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认为肛欲期是人类精神结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肛欲期是人类不可逾越的成长过程。肛欲期标志着宝宝有了自主排便意思,在这一阶段很多家长为了方便起见,让儿童开始接受定时排便习惯的训练,借以控制大小便的排便时间。此间,儿童经历了控制与反控制的心理冲突,一方面儿童想根据自己意愿排便,追求心理和生理的满足;另一方面父母想象对待成年人一样,让孩子在指定的时间内解决大小便排泄,以此减轻家长的负担。
很多家长既是肛欲期的受害者,也是实施者,家长通常从管排便开始,到管学习、管就业、管谈恋爱等等,一管到底,不断锻造孩子的肛门性格的特征。泛滥的父母之爱,犹如泛滥的洪水,让未成年和已成年的孩子不堪重负,其破坏力和杀伤力会造成心理灾难而一发不可收。
一个自认为最爱孩子的家长,爱到8岁的孩子不会系鞋带,问其原因,家长告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一切都是妈妈亲自安排的,包括学奥数、学钢琴、学英语、学美术、学体操等等;唯独没教孩子生存的自理能力。这种肛欲期特质的家长不在少数。
心理学是助人自助的学问,我们从业者的使命是:让家长们学会爱孩子,让心理学逐步深入人心,让世界充满真正的爱!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
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