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案例来自CCTV心理访谈):
来访者(母亲)带着9岁的女儿飞飞前来咨询,自述飞飞在学校还比较正常,回到家就变得不正常,经常大哭大闹、生气。关键事件有如下三点:
1.有时正吃着饭,忽然说一声“没意思”,就开始要摔碗……根据家属拍的视频显示,有一天飞飞正拿着碗要摔,来访者和飞飞外婆一起把碗夺了走,飞飞于是开始不断地拿起搓衣板朝着来访者和飞飞外婆脚上剁去,外婆边躲边重复说:我没惹你,我没惹你……
2.一次外出时,飞飞在路上突然喊“我要妈妈,我要妈妈……”,让路人误以为求助者是人贩子。
3.来访者自述在家如果飞飞不“发疯”,基本都是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也很少一起说话.
4.据心理访谈嘉宾杨凤池老师询问了解到,来访者在怀飞飞2个月时,前夫提出了离婚,尽管来访者极力挽留,仍然没能留住。来访者在回忆与前夫生活时勾勒了这样一幅画面:前夫和她躺在床上,她看着前夫熟睡的样子,感到特别幸福。描述这段记忆时,来访者终于在节目现场露出了罕见的微笑。
求助者咨询目标:让飞飞恢复正常。
案例分析:
在徐文静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进行了分组讨论,讨论结果如下:
1.求助者作为母亲,在没能将对前夫的感情放下之前,无法对飞飞的成长倾注足够的爱;
2.求助者在处理与前夫的关系时遵循了“反黄金原则”,即要求前夫像自己爱他一样爱自己(原话:我只希望他能有我爱他一半那么爱我就满足了),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和影响着求助者的情绪,也可能是导致前夫毅然离婚的原因;
3.飞飞的种种表现无不在为了引起求助者的关注,当发现只有表现出极端(抑或是大人说的“疯狂”)的行为,求助者才会将目光转向自己身上,通过不断的正强化,使得飞飞养成了在家不断做出“疯狂”举动;
4.飞飞从出生到现在,都没能从求助者那得到足够的爱,使得其成为抚养困难型儿童,庆幸的是飞飞学习成绩比较优异,和班级同学关系处得挺好;
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焦虑型依恋。我们说安全型是最好的依恋形态,本案中求助者明显没有让女儿飞飞感到安全,反而让自己纠结于与前夫的感情当中。前夫的离去和飞飞出世的既成事实,超出了求助者理性处理关系的能力范围,也因此产生了回避女儿的行为。
咨询感想:
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母亲的爱是培养安全感、培养健全人格的有力保障,女性在选择是否要孩子上需要慎重(即使已经怀孕)。
本文发布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