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也经常遇到父母带着孩子过来做咨询:孩子沉迷游戏、孩子不愿学习……仿佛孩子身上有各种问题,父母希望通过咨询,解决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但问题真的全出在孩子身上吗?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愿望。
1月31日,心灵花园第三期线上督导探讨的个案和父母的“望子成龙”有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吧。
对于“望子成龙”,父母需更新的认知:大多数父母可能会认为,孝顺的孩子一定是听话的孩子,孝顺听话就应该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未来找个好工作,好好结婚生子……
但是,父母们要明白,整个宇宙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父母想要的人生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人生,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家庭边界模糊,冲突不断。从进化心理学基因角度看,父母无私地为孩子付出,是为了基因的延续,很多人对这一点是无意识的。每个基因种群都有一种要求自己被无穷复制、放大、延续的“自私”。
“望子成龙”何尝不是父母期待从孩子的发展中,得到自我生命价值被延续的内心满足,这显然就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心理特性。而孩子必须努力,父母希望他有出息,甚至能够出人头地,大多是为了家庭的面子和荣誉,同时也是父母曾经失败或失望的心理投射。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些父母会把自己当年未曾实现的宏愿和未成的事业投射给孩子,对孩子形成一种过度派遣,无意识地要求孩子替自己去完成。
“很多父母习惯把他们自己没有实现的东西,放在孩子身上,强烈地希望孩子帮他们实现,这是父母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了孩子身上,父母希望孩子容纳和化解自己的焦虑。”父母的期待是有一种条件的爱。
教育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望子成人”.此前,易中天教授在谈到教育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旗帜鲜明地反对培优、反对励志、反对成功学、反对望子成龙。”易教授看来,望子成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因为龙其实是没有的、是虚构出来的,一味追求只会徒增家长和孩子的焦虑和烦恼。教育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望子“成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标准就是八个字:真实,善良,健康,快乐。这才是孩子生命的底色,决定了他们最终的人生高度与走向。充满智慧的家长,总会帮助孩子发展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幸福而有后劲的人生。而这份对潜力的挖掘,是考多少分、拿几次第一名永远无法比拟的。
每个孩子,都是花骨朵。有些饱满明艳,生来就是瞩目的对象;而有些,则的确有些瘦小暗黄。
可是,哪怕先天条件不足,起点看似已然落后,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有温暖的阳光沐浴,有肥沃的土壤滋养,它们照样可以灿烂绽放,夺目绚丽。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太阳,那么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那份充满营养的土壤,包含着“真实”、“善良”、“健康”、“快乐”等一切成长必备的“矿物元素”。
助力孩子逆风翻盘的最好武器,莫过于是。
望子成龙,之所以被很多人诟病,主要是因为父母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而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自己身上的零件,以及自己人生的延续。这么做,是在“磨灭”孩子的生存意志。
心理学认为,只有这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决定,才说明“存在”着;如果这个人按照别人的意志活着,就说明在那一刻失去了自己;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志活着,就说明这个人从来没有活过。可见,父母“望子成龙”的背后,虽然有信任,但也在剥夺一个人生存的权利。
我们在讨论“望子成龙”背后的各种问题,并不是想一味抹杀父母对孩子的爱,而是想说,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并不是真正的爱,因为那是一种控制。
更重要的是,父母在用尽全力让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期待,不仅让孩子失去自由,也在束缚自己生命的自由,因为他们的注意力一直在孩子身上,这容易忽视自己的感受,进而迷失自己。
如果我们是“望子成龙”,父母,就要明白,孩子不是我们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他们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和价值;
如果我们是父母期待下的孩子,就要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意志,懂得和父母设立界限,在爱父母的同时,不要忘记爱自己。
其实,最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和孩子都在为自己而活。
正如20世纪著名小说家安•兰德说的:“我以我的生命和对生命的爱发誓,我绝不为他人而活,也绝不要求他人为我而活。”
每一次督导,都将为我们打开另一种看问题的视角。
心理咨询师 王嘉琪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