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需要督导的案例,由
心理咨询师Mayun提供,来访者Lin女士的诉求为:身体经常出现无以言表的难受,心悸、气短、乏力......;多次去医院多科系检查均无生理病变。去过医院后,好个三五日,Lin的难受劲又会周而复始的循环出现。最后,医生怀疑是
心理问题所致,建议做心理咨询治疗。
首次咨询,咨询师了解到,Lin的症状与原生家庭有关:Lin的父母长年出外打工,Lin就成了留守儿童。童年的生活经历,给Lin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特别是生了孩子以后很焦虑,Lin渴望老公的陪伴的意愿更甚。从
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焦虑与现实表现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当人们感到焦虑时,就会变得更有局限性,更容易产生规避风险的心理,会以消极的眼光看世界。成为全职太太和妈妈的Lin,经常在17:00这个时间段发病,呈焦虑性惊恐;而这个时间距离老公下班很近,这是典型的心理暗示效应。
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在Lin的潜意识中,焦虑情绪在老公上班后,随着时间推移,不断重复这样简单的负面情绪的思维重叠,直至爆发。因此,强大的联想功能可能已经深深扎根在Lin的脑海里,并与消极的情感相关联。
Lin既有认知缺陷,又匮乏爱的能力;
顾歌老师建议咨询初期以陪伴为主,抚慰那颗受伤的心灵!顾老师嘱咐,做此案切记:欲速则不达。来访者既然能接受心理暗示,我们就要调动好积极的心理暗示的两个功能,一个是心理调整平衡,一个是强化个人意志。
本来确定一个小时的督导时间,但大家意犹未尽,竟讨论了近两个小时。心理案例督导,理论联系实际,让参与者受益多多。
本文发布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