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的孩子今年18岁,是杭州美院的一名学生,在咨询师这里已经咨询了30小时以上,主要问题是常有情绪低落的现象,从而无法正常学习,觉得学校学的东西都太浅。但是喜欢画画,对画画的憧憬是她坚持下去的理由。和父母的关系不是很好,孩子的性格和父亲很像,所以很少和父亲沟通,但是和妈妈可以进行适当地沟通。又因为妈妈患有精分,所以对孩子来说,她是易感性人群。这对他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现实中和同学交流比较少,但是在网络上就可以顺畅地交流。
以上是求助者的大致情况。对此,顾老师指出了本次专业督导的大致方向。主要可以分为3点:分别是求助者的人际关系,人格障碍以及咨询师之外还可以做些什么。
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从案例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求助者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不是很好。可能是因为她觉得周围的人没有办法给到她安全感,所以在社交的时候选择回避来应对。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与她的交谈,寻找其早年缺失的东西,修复其当时留下的内心挫折,从而敢于和他人进行交流。
人格障碍方面的问题
案例中,求助者的妈妈是精神分离症患者,所以求助者多少会受到一点影响,把自己归结为不正常的人群。心理咨询师可以告诉求助者,完全没必要受其影响。客观看待每一件事,会让她活得更好。
咨询师之外还可以做什么
在案例中,我们提到过,求助者的性格和父亲很相似,所以和父亲没有很多的交流,求助者和父亲的关系如果可以有所改善,那么对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意义的。而改善他们关系的关键是让他们可以有一个仪式化的破冰。要知道求助者和家人的关系紧张是因为他内心有一杆秤,希望可以达到一个平衡点,而所秤之物就是父母对她的爱。如果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咨询让来访者知道接纳生活中的事件,那么对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为什么要参加督导
1、避免把自己所依据的治疗模式绝对化,夸大化;
2、避免心理咨询师对“个人的咨询与治疗的能力是有限 的”这个事实视而不见
3、对自己的迷误能够及时洞察,做好自我调控,避免在心理治疗中对他人造成无意识的伤害;
4、避免心理咨询师诱使成为来访者“第二病理或其他问题行为的催生者”这样一种危险性;
5、心理咨询师自我不断成长的必要性
在美国,国家咨询师认定管理委员会(NBCC)规定,研究生毕业后的不少于两年内,完成3000小时的咨询,包括不少100小时的咨询督导,方可申请咨询资格。美国咨询与相关教育项目鉴定委员会(2001)要求学生在实习和见习期间,每周至少要接受1小时的个人督导及15小时的团体督导。心理咨询师在实习和从业之初,必须有督导师的专业督导。
在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咨询师经常会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有时候这种焦虑还会以盲目地追寻各种流派、各种不同的咨询技术表现出来。如果督导师能够及早告诉学员他们的路多长、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困惑和困难,以后无论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心里会有所准备,焦虑情绪也会随之减轻。
所以,心理咨询师在从业之初和从业期间,必须定期接受督导,这是衡量咨询师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更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要求。
督导痛点
1、喜欢贴标签的咨询师,本身就是胶水的制造者。
2、咨询师用冷冰冰的理性语言来报告案例的风格,是求助者被动攻击所成就的;当咨询师一再强调自己对于求助者的包容与接纳时,隔离与逃避的是求助者渴望体验人际冲突(并从中获得成长)的潜意识愿望。
3、咨询师在搜集求助者幼年成长史的时候,没有谈及的事件与时间片段,恰恰是咨询师自己的情结点。
4、重要的是咨询师在呈现个案的时候,他(或她)作为一个自然男性或者是自然女性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如何为了促进治疗而表达的,如果没有梳理好这一部分,求助者就永远不会接受自己的现实性别(这将是逃避责任的最好方式)。
5、在督导过程中,被督导的咨询师表达“不是”、“但是”、“那么如果”、“我想可能不是这样的”的频率过多时(也就是过多的使用了否认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咨询师对于改变自己的信心是匮乏的,是恐惧自我的改变的,自然也就无法想象咨询师是如何给求助者信心,从而鼓励求助者接纳症状,改变自我的。
6、求助者的求助欲是随着工作联盟的不断深入而慢慢发生内核变化的,从起初的“我有毛病”转变到“我想活得更幸福”的整个过程中,咨询师什么时候真正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跟求助着讨论分离时,后者才会真正出现,这也就印证了,一个真正的完整的咨询结束后,时间越久,求助者对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