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男孩在医院会议室持续殴打女童”的相关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当地公安部门介入后称:男孩与女童在房间内玩耍时将其的左前臂打至骨折,双方监护人已达成和解。网络上对此解释纷纷表示愤怒和不满,有的人希望给予男孩相应的惩罚,有的人建议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以达到制裁男孩的目的,还有的人则对男孩的家庭教育提出质疑……
较小年龄孩子所具备的无限可能性来源于其高度可塑性的特点,像是其父母、教师等人所要做的最为基础的一点,便是为其塑造一个优良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且及时将其从错误的方向上纠正回来。在其具备自我引领的能力之前,这一切都是他们应尽的责任。在此次事件之中,一名幼小的孩童遭到了较大岁数的另一名孩子的伤害并且无力反抗,那位男孩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背后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原因,而这必然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以下便是从可能存在的两个方面展开的探讨。
第一种可能性,男孩的不良行为(其中涵盖了暴力、冷漠和任性等成分)是出于对自身所遭受过的经历的一种效仿,或者说,是一种想让他人体验到和自己相同经历的倾向。在这一前提之下,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该男孩在自己的家庭内也曾目睹过,或是亲身经历过像是谩骂、殴打这类的极具攻击性的行为,同时这类行为还发生得较为频繁/而他自己作为家庭中最不具力量的一名成员,在这种行为面前无能为力,且当对象是自己时无力反抗。久而久之,男孩心中积压的不安、痛苦乃至愤怒无处释放,便选择了此次事件当中的那位比自己年龄小的女孩作为释放的出口。让他人承受痛苦的过程能使他的内心获得一定程度的抚慰,而恰恰因为其父母在相关方面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他在对待“伤害他人”这件事时始终呈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即便女孩的伤源于自己的殴打,他也并未表现出任何的愧疚或是懊悔。在这位男孩的家庭之中,也许曾频繁地上演过与此次事件之中相似的情景,问题的关键在于,男孩的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那些情景可能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而是任凭事态一步步恶化,这便是不负责的体现。
第二种可能性,男孩的不良行为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而在其性质不断变严重的过程中,并没有人对其加以阻止,甚至反过来对其给予接纳与支持。换句话说,就是男孩在其成长环境中收获了正常程度之外的纵容与溺爱,这便导致了那些本可以及时被改正的苗头成长为了难以改变的果实。也许男孩曾经在某处通过观察学习的过程偶然间习得了一项不良行为,并且开始反复强化这一过程,其中他的家人并没有向他指出那一行为存在的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做出“火上浇油”的举动,那么男孩所习得的那些不良行为最终将会影响到他的人格特质的形成与价值观的建立,使他深陷囹圄难以自拔。
无论是哪种情况,男孩在此次事件中做出的举动一定存在着与他成长环境(家庭、学校等)有关的原因,而作为此次事件众多“旁观者”之中的一员,在内心产生各类情绪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对自己身边儿童成长的正确引导与优良环境的构建。
心理学专业实习生 赵勖之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