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ilibili的两位百万粉丝up主(ID:中国boy超级大猩猩、兔叭咯)因在联合发布的一期视频中作出侮辱女性的言论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主要采用的是“事先收集粉丝问题再抽取部分给予回复”的形式展开,当一则由一位男大学生提出的问题问到“女同学拒绝了他的追求该如何报复”时,两位up主并没有向“报复行为不可取”这个方向展开讨论,反而在为提问者“出主意”。在事发之后原视频立刻被删除,随后两位up主也在微博发布了含有手写道歉信的道歉声明,但网络上议论的声音并没有就此终结,甚至愈演愈烈。针对两位up主的不当行为而发表的攻击性言论不在少数,同时为当事人辩解开脱的话语也是层出不穷,双方争论的主题也逐渐从言论性质上升到了道德品质,除此之外甚至还有围绕道歉信的字迹好看与否与发表不当言论之间的关联性展开的争论……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众多无意义争吵的发生,而我们又该如何避免呢?
第一,我认为“自我参照”这一点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人们在了解一件并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良事件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事件中的某一部分与自己曾经历过的类似事件相关联,进而产生了与当时相似的情绪体验。这一过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人们接收信息的广度与真实性,为了填补曾经未能得到满足的缺憾,人们会主观地将不良现象的影响范围扩大,并且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曾经未能得到充分关注的不满。想要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加以改正,对于个人来说可谓是相当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干预。在面对一件令自己感到反感的不良事件时,首先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自身的特定体验,在充分疏通过后再进行后续的思考,将更具价值。
第二,对于在网络上说服他人的追求,可能是现实生活未能得到满足的欲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倘若某个人难以从生活中的各种来自外界的刺激之中得到满足,那么他一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获得他所期望的刺激类型的机会——在网络上参与争论便是一个唾手可得的例子。换句话说,倘若某个人对于外界刺激的需求已经在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满足,那么他便不再会有兴趣去参与其他活动了。这就要求我们注重于当下的生活,去从事更有意义的事业,同时也需要及时且恰当地向外界表达自己的需求,人与人之间永远不会是彼此完全孤立的。
第三,从众心理的影响。当持有某个立场的人群逐渐壮大之后,一部分个体便会产生“不说点什么便会被人群抛下”的想法,以及一系列归属感丧失的体验。当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们开始站在他们所认为正确的立场上发表观点时,便能收获内心的慰藉,因为有一群与他们想法一样的人正在一起呐喊,他们就能寻找到自身的价值。我们知道,采取从众行为消耗的认知资源是较少的,即不需要经过太多的思考便能产生相应的结论,也正因此,它是许多人在各类情境之下倾向做出的选择。然而,这类盲目的从众正是缺乏自我意识的体现。时刻明确自己想要获取什么,做出行动的原因以及行动后可能引发的后果是至关重要的,记住,无论何时何地,你只能代表你自己。
对于社会上发生的种种不良现象,作为非当事人的我们结合自身知识经验,进行理性客观的思考固然是有益的,而现实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其实少之又少。无论是亲自与他人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争吵,或是在网上冲浪时目睹他人争吵的痕迹,都会消耗不必要的认知资源,进而可能引发一些不良情绪。为了能够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理性发表观点,合理表达诉求,将情绪宣泄在合适的场合之中而非将情绪无差别地到处泼洒。避免与他人无意义的争吵,时刻提醒自己网络社群并不是用来满足个人欲望的场所,在合适的地方做合适的事。
心理学实习生 赵勖之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