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上外男生图书馆投药的事件冲上热搜,据悉,该男子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大三德语系学生,在图书馆公然往女生咖啡杯中下催情药,目前该男子已被公安带走,所幸受害女子去医院检查后并无大碍,但该事件仍对受害女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甚至名校大学生,按理来说应当是高素质人才,为何会出现该类恶性事件?
一、社会性风险因素
早年被同伴拒绝是预测以后反社会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童年时期被同伴接受和喜欢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而被拒绝则会增加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率。该男子可能在早年便没有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上 大学之后的人际关系仍然紧张,甚至发生在亲密关系中被屡屡拒绝的事情,因而采用强制手段逼迫他人接受自己,走上了违法的道路。
父母和家庭的风险因素
一方面的风险因素可以追溯到肇事者童年期是如何被对待的。童年时期的依恋关系类型影响着成年之后与他人打交道的方式。若儿童的需求常常不能被满足,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会导致心理失衡。另一方面,父母的教养策略与教养方式也具有一定影响。忽视型的父母对待孩子态度冷漠,使得孩子比其他同龄人更有可能成为反社会的人,缺乏自律、社会责任和认知能力。
三、心理风险因素
一方面,该男子无法体验他人的情感,无法理解他人的痛苦,缺乏共情一直被认为是有持续的攻击性和反社会的个体的特征之一。另一方面,青少年本身心理活动既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思维简单,自控力差,易感情用事,一旦受到某种诱惑便选择铤而走险,且模仿性强,好奇心重,容易受到身边不良行为的影响,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辨别能力,以至于走上犯罪道路。
法律绝不姑息任何一个犯罪者,肇事者会得到严惩,也希望受害者可以得到专业的
心理疏导。
撰稿人:
心理学专业实习生 朱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