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的遭遇,在我看来是生命中如影随形的事。我也许生来就有女人缘,我已经数不清交往过多少个女人了,也许二三十个,也许更多。每次恋爱我都很认真地投入感情,可是每次到最后我总是无法爱下去。我不承认自己是个情场玩家,我也很想找个人结婚好好过一辈子,可好像总也找不到。
我的童年不幸福
我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母亲是福建本地一家制衣厂的女工,只有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父亲本来有份不错的工作,但因沉迷于赌博把工作丢了。父亲没有再出去工作,而是整日游手好闲和一帮乱七八糟的朋友厮混。在我印象中父亲是个喜怒无常、脾气暴躁的人,每次他赌输、喝醉,或是心情差都会把气撒在母亲和我们兄妹身上。白天日子不好过,晚上更是难熬。我曾记得,那时候每次母亲去上夜班,我和弟妹就特别害怕,赌到半夜回家的父亲经常会闯到我们房间对熟睡的我们乱吼乱打。那只高高举起打向母亲和我们的手、母亲绝望的眼神和兄妹三个抱在一起蜷缩在角落里哭泣的场景,是我记忆中永远也抹不去的梦魇。
在我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和一个女人跑了,却告诉妈妈是躲赌债。父亲跑了,我们的日子依然过得不安生,讨债的小混混三天两头来威胁,妈妈只得卖了房子、家当,四处借钱还清赌债保住了我们性命。之后,母亲辞了工带我们回了乡下。
母亲独自抚养三个孩子,虽然日子清苦,但不再有眼泪和恐惧,父亲的离开,在我看来是美好生活的开始,我深信母亲也是这样想的。母亲是个勤劳又能干的女人。我是大哥,扛起帮助母亲、照顾弟妹的担子是我义不容辞地的责任。我和母亲一起在街边卖过鱼丸,摆过地摊,还开过小杂货铺。就这样,母亲艰难地供我们读书,抚养我们长大成人。
我的爱情很短命
上高中时候,我爱上了比我高两级的学姐。她长得并不漂亮,但身上散发出的那种说不出的气息很吸引我。她很会照顾人,对我体贴入微,我觉得和她在一起很舒服。那时候我家很穷,中午吃饭时她总说我带的饭菜单调也不营养,就把她的饭菜和零食分给我一大半,还时常用她的零用钱给我买衣物。很快她高中就毕业了,我们的感情也就夭折了。这是我的初恋,现在想来都很美好。
高中毕业在家帮忙了两后,找到了一份当地民营企业做工,我很卖力又是当地人,所以很快就得到了老板赏识和重用升任做了厂长助理。厂长是个女强人,大我七岁,有老公也有儿子。她老公也在忙自己的生意,根本顾及不到她和儿子。她说只有我能读懂她坚强外表下那颗脆弱的心。半年不到,我和这个比自己大七岁的有夫之妇就相爱了,而且爱得轰轰烈烈。陪她一起应酬时,她会把我介绍给生意伙伴,并要他们以后关照我。她还毫不保留地向我传授生意经,把我当成她最信赖的人。
生意场上她是坚强独立,果敢洒脱的女强人,而在生活中她是个温柔贤淑、脆弱不堪的弱女子。没有应酬时,她会把我带到远郊别墅,亲自为我下厨。每次看着她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我都会想起母亲……。后来她为了我决定要和丈夫离婚,说要和我永远在一起,我也很期待。但当她真的付诸行动要离婚时,我忽然害怕了,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爱她了。犹豫中,我匆匆把家搬到了上海躲避这场桃花劫,这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
来到上海后,我用不多的积蓄开了家公司,福建老家那里有很多在上海经商成功的朋友此时给了我很好的支持。不出两年,公司经营得就很红火。我想把母亲接到上海,但她却不肯来,说离不开乡下的老姐妹。
在上海我也经历了很多次令人疲惫的爱情。有朋友介绍的,有MSN和QQ上认识的女孩子,也有酒吧里邂逅的女人。她们都很美貌,但我更多会选择做第三者,因为这样会更刺激。但和他们相处后,发现她们除了外表其他什么都不会,而我会做饭、会烫衣服、会弄头发,这些都来自于当年母亲谋生赐于我的经历。所以每次激情过后,乏味感就涌上心头,觉得一切都该结束。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约会和生意几乎在我的生活中交替并行。生意再难处理我都能应付自如,但感情却始终没有归宿。每次恋爱我都很认真地投入感情,可是每次到最后我总是无法爱下去。
到今年,我来上海已有十个年头了,弟弟妹妹早成了家,可我还是一个人孤单着,虽在上海有房有产业,但还是那种漂的感觉。寂寞时我常常会感叹,为什么找个爱人那样难。家人和身边的朋友都劝我早点成家,别再继续玩弄感情。但真不是他们想的那样,我并不想把自己变成情场玩家,我真的很想找个人结婚好好过一辈子,可好像总也找不到。
为什么我总是无法爱下去,是不是我失去了爱的能力,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恋母情结与个体成长
恋母情结:弗洛伊德用来描述男孩在儿童期对母亲的迷恋和对父亲的仇视的心理发展阶段。又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因为古希腊神话人物俄狄浦斯在成年后杀父娶母神话故事,弗洛伊德因此借用它来描述恋母情结。幼小的孩子幻想和母亲结合,排斥父亲,这一冲突到了青春期,会转变为对父亲的认同而得以解决。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恋母情结是自我的核心,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恋父情结的影响。
此外,恋母情结还具有普遍性。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虽然同意欧洲人有恋母情结,但不承认恋母情结的普遍性,原因是太平洋诸岛上的原始人没有恋母情结。但是,他错误的将恋母情结的对象界定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身上。实际上,恋母情结并非说是对真实的母亲的爱恋,而是针对心理意义上的父母。
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其演化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阶段:童年期出现的恋母情结是最为原始基本的情况。
第二阶段:青春期。此时的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可能是父母的朋友,也可能是老师、权威、历史名人或当红的明星。青少年与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们,学习他们,崇拜他们,甚至爱恋他们。
这个阶段发展不顺利,则容易出现“身世幻想”,即想象或怀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