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知道我错在哪!其实我是为了她好,我做的种种的事都是因为我太爱她了。
是我把我们的婚姻推到尽头了吗
方先生今年32岁,高挑的个头,一双浓眉大眼,给人睿智沉稳之感。
从交流中咨询师逐步了解了他的困惑:方先生和太太小余在2年前结婚,为了享受二人世界他们商量暂不要孩子。正当二人享受这爱情的甜蜜与幸福时。太太小余单位里的一件事将他们的婚姻推到了瓦解的边缘。
“我是很爱很爱她的,如果要对给她的爱打个分的话,那将是100分,但她现在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我,执意要和我离婚,我真无法接受这个结果。”方先生痛苦地说。
“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你太太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咨询师问。
“我也不知道我错在哪!其实我是为了她好,我做的种种的事都是因为我太爱她了。”
今年二月份,太太小余调到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小余是个比较热心的人,平时就很勤劳,在单位里总是抢着打扫办公室卫生,顺便会帮着把隔壁办公室的卫生也做了,反正也没有多少事儿。隔壁办公室里有位男士因此对小余印象很好,平时在工作上也会主动给小余一些帮助。
正巧方先生有个熟人在这家事务所,不知道怎么这事就让方先生知道了,他非常不高兴,严肃地告诉太太,下次不允许再给那个男士打扫卫生。一方面他是觉得他自己的书房都没舍得让太太打扫,倒天天去辛苦地帮别的男人做这种清洁工的工作;另一方面方先生担心如果这事发生多了,那个男士会产生误解,对可爱迷人的太太产生爱意,然后产生一些不利于“安定团结”的因素。
方先生越想后果越严重,就更加严厉的控制妻子的行动,要求妻子天天都要向他汇报。小余觉得他的做法很可笑,太小肚鸡肠了。她觉得同事之间举手之劳很正常的,根本就不可能产生什么别的,丈夫怀疑自己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诚,也令她气愤。两个人从言语不和,到激烈争执,甚至到最后方先生在一次盛怒之下,动手打了妻子,并扬言如果小余再帮那个男士搞卫生就去打断他的手脚,或者就不准小余出去工作,回家做全职太太。
小余完全惊呆了,说了一句:“你简直不可理喻!”哭着跑回了娘家。第二天方先生去接她,没能成功。小余在娘家住了三天,回来后就提出了离婚。
心理治疗中的认知疗法
认知: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认知过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1)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
(2)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
(3)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认知治疗:帮助当事人去修正不切实际的信念,假设和自动化思维。它高度重视研究病人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自我挫败行为看成是病人不良认知的结果。
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认知疗法从始至终强调来访者的主动性,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治疗后,往往会要求写出体会。这要求来访者自己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使施治者的信念变为求治者的信念,这样才能放弃其病态行为,达到治疗目的。
案例分析与案例结局
在夫妻关系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想要去改变对方。不管背景如何相似,夫妻间仍会有许多不同之处。
方先生的爸爸是一个好用权威专横暴躁的人,使儿子和妻子尝尽苦头,很显然爸爸的行为使他产生了心理情结,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婚姻。也同样是“权威问题”使方先生的太太难以忍受。
咨询师运用了ABC理性疗法,告诉方先生导致离婚这个结果,并非是事情本身而是在于他的想法和观念上认知出现偏差和扭曲造成的。采用理性思维去处理这件事情,咨询师还对方先生小时候家庭对他造成的影响进行情结处理。使他感悟到他在与太太的相处中这强烈的控制和不尊重严重地伤害了太太,之后他主动一次次给太太认错,坦诚的说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希望得到太太的谅解。最终太太原谅了他,方先生又恢复了以往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