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如果不来咨询我就要崩溃了。”有着王力宏一样英俊脸庞的瑞对咨询师说。高大,帅气的阳光大男孩忧心忡忡。
“我目前在一家公司任销售主管,去年在一次展会上认识玲,她是我们设展酒店的公关部经理。她非常美丽,苗条,笑容特别甜美。我们齐心协力,配合得很好,把展会办得很成功。展会结束,我不仅得到了丰厚的奖金,也得到了玲的爱情。认识玲以前,我也曾经有过几段感情—不能算真正的感情吧,都是以女孩子追我开始、我最后拒绝对方结束。但是遇到玲之后就不一样了,我一下子就爱上了她,她也爱我。我是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相爱是什么味道。”
“你对她的感情是很认真的。”
“是啊!可能因为我太爱她了,每时每刻都要见到她。白天上班工作忙还好,只要闲下来我就想她,想她在干什么呢,我就打电话、发短信给她。下班后我就必须尽快见到她,如果她有事情不能见我,我就难受得不行。我们现在已经住在一起了,如果她晚上回来晚了,我就什么事也做不成,坐卧不安,一会儿一个电话一会儿一条短信,我还会一直站在窗口看着,直到她回来为止。为此我们俩经常吵架,她说我不尊重她、说我不信任她。
“我也知道应该给她一些私人的空间,我可以这么想,但我做不到。”
“昨天她去昆山出差,本来说好今天上午的火车到,约好我去车站接她。早上她打电话来说她的姑妈让她去家里吃午饭,要乘晚上的火车回来。我一听就不行了,尽管嘴上不好说什么,可是心里却开始翻江倒海地难受,声音都变了,她立即听出来了,我们又吵了几句。这样下去我怕我会失去她的。我是不是心理有问题?”
“你可以具体描述一下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吗?”
“我—我就是感到—不安,紧张,好像是很害怕的感觉。”
“害怕什么?”
“我害怕她从此再也不会回来了。”
“在什么情况下曾经有过类似的感觉?”。
瑞开始思索,慢慢地,瑞的眼睛里溢出泪花,他低声地说:“我妈妈……”
“这和妈妈有关?”
“在我五岁的那年,早上妈妈送我去幼儿园后再也没有来接我。”
“发生了什么事?”
“妈妈是骑自行车上班的,路过一个建筑工地被土方车撞倒……早上还是好好的,到现在我跟你说这些的时候,我都能清楚地看到我妈妈穿着那件的蓝色羽绒服、推着自行车朝前走的背影……”
心理学家Bowlby(1980)认为,依恋使婴儿与照料者间建立了一种长期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感关系,照料者成为他们心中充满安全感的依恋对象。这种亲子关系往往内化成为人格中极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型”,或是期待中的依恋对象。这种形象可能在他困难时给予帮助,孩子能和这些形象进行自我交流,并成为未来(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亲密关系的标准或导向。心理学家Hazan 和Shaver认为,婚恋关系与母婴依恋的情绪及行为动力为同一生物系统所控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以提高生存的机率及安全性,并列举了两者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如寻求与另一方的亲近,当另一方在身边的时候会觉得安全和舒适,当与另一方分离的时候会感到焦虑,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都会抚爱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都会进行“身体交淡”等。
心理学家根据早期儿童依恋类型对成人依恋作了分类
1、安全型
据估计约有约56%的人群在爱情关系中体现为安全依恋型。安全型的个体对早期关系的看法恰当,能较好地评价依恋关系。这些人可以很容易的和爱人接近,并且可以非常惬意的依靠他们的爱人。他们通常对恋爱关系比较有信心,很少担心被抛弃,也不担心别人和他们太过接近。这类人对关系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也是离婚率最低的人群。
2、焦虑/矛盾型
大约有20%的人在恋爱关系中被学者称为“焦虑/矛盾型爱人”。这些人通常会比他们的爱人更为迫切的想和对方接近,而且常常抱怨他们的爱人似乎不愿意像他们所冀望的那样和他们接近,“矛盾”在此描述的是一种频繁的爱恨交织关系。他们在恋爱中总带着被拒绝的预期,认为感情是易变的,害怕被抛弃,易嫉妒,经常感到伴侣不够爱他(她)。这类人在他们的恋爱关系中表现更多的强烈情绪起伏,与恋人的争吵后更易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做出负面评价。
3、逃避型
据估计,大约有24%的人在爱情关系中不会因为与伴侣的亲密而感到舒服。他们不允许自己依赖他们的伴侣,并且会因为和他人太过亲密而感到不安。他们经常说:我宁愿靠自己也不愿意靠别人,我不喜欢对别人谈论自己,没有亲密情感的一生,我也能过的不错。这种依恋类型的特征包括:尽量减少人际交往、避免亲密关系,以保护自己免于承受被人抛弃的痛苦。有研究表明,这类人在性行为上相对更易随便从事,因为这样能够使得他们既可以获得身体上的亲近,又可以避免情感上的亲密可能带来的脆弱,进而承担可能被抛弃的痛苦。
因此,心理学家们日益倾向于认为儿童期与养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其人格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婚姻情感生活方面中重要影响因素。
案例分析与结局
瑞的这种过度“粘人”的表现是由于童年创伤引起的不安全感所导致的。由于早年母亲突然离世的创伤经历导致至今不能忍受与爱人的分离,属于一种分离焦虑。如果不能克服,这种焦虑情绪导致的一系列行为会严重影响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咨询师首先采用认知疗法和行为治疗法,运用了空椅子技术帮助来访者处理了早年与母亲分离的创伤,在取得了来访者信任的基础上,咨询师还对他进行了催眠治疗。经过了几个疗程的治疗,瑞现在的焦虑症状明显好转,“过度粘人”的行为明显减少,与女友的关系也有了改善。
几个月后,那天咨询师突然接到了瑞的电话:“老师,您好,我和我的太太祝你国庆节快乐!我在海南、蜜月旅行。对,我们结婚了!我们非常相爱!我们太幸福了,所以告诉你这个好消息,分享我们的快乐…”
欢迎顾歌说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