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情与婚姻中,你的依恋人格类型影响到底有多深?
王小姐长得很美,一双大眼睛再配上略显苍白的皮肤,是典型的水一般的女人。“十年了,他说他不能给我任何承诺,不可能为了我放弃家庭……”王小姐十五岁时便跟了这个男人。那时,她也知晓这个男人已有家事。“那是我中专的最后一年,我在他的公司实习,他是我的带教老师,他对我很好。这个男人比我大15岁,他像英雄一般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他帮我教训了那个欺负我的男生,帮我修理家电,帮我适应新的工作。我其实一直都知道我们两个是不会有结果的,当时,也许是年龄小,只是觉得他对我很好,我不想去破坏他的家庭。”
然而,现在王小姐想要的增加了:想要结婚生子,想要一个正常的家庭。“说实话我其实很清楚他是不可能离婚的,却一直都在欺骗我自己,幻想着有一天能够穿上婚纱,成为他的新娘。”我提出一个假设,“如果现在给你机会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跟他吗?”
“还会!”王小姐出乎意料的肯定,“没有他我活不下去。我只是不明白,我为他付出那么多,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他,为什么他却不肯娶我?”为什么王小姐在25岁的现在却做出了跟15岁时同样的选择?是对感情的执着?还是有其他的理由?我请他谈一谈跟父母的关系,看看能不能找到深层的原因。
一直到六岁之前,王小姐都是被寄养在姨妈家里,姨妈是个和善的人,一直待她很好。然而,六岁以后,生活就完全改变了。父母将她接回了家,而这时她已多了一个小弟弟,他才是全家人的焦点和骄傲,即使这个小东西还不会说话。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她的存在只是挡在香火延续上的一个障碍。在有了弟弟以后她才被这个家接纳,而其它的—爱亦或是关心——对她来说根本就是奢望。“爸爸妈妈从小就把我送出去住校,他们只在乎弟弟,我一直都是多余的。我一个人,就像孤儿一样,就好像迷失在一座黑森林里,没有光、找不到出路。只有他关心我、照顾我,把我‘捡’了回去。跟着他,让我感觉安全,感到有了依靠。”
心理学家认为,依恋使婴儿与照料者间建立了一种长期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感关系,照料者成为他们心中充满安全感的依恋对象。这种亲子关系往往内化成为人格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并成为未来(儿童期- 青春期- 成年期)亲密关系的标准或导向。心理学家根据早期儿童依恋类型对成人依恋作了分类:
1、安全型
据估计约有约56%的人群在爱情关系中体现为安全依恋型。安全型的个体对早期关系的看法恰当,能较好地评价依恋关系。这些人可以很容易的和爱人接近,并且可以非常惬意的依靠他们的爱人。他们通常对恋爱关系比较有信心,很少担心被抛弃,也不担心别人和他们太过接近。这类人对关系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也是离婚率最低的人群。
2、焦虑/矛盾型
大约有20%的人在恋爱关系中被学者称为“焦虑/矛盾型爱人”。这些人通常会比他们的爱人更为迫切的想和对方接近,而且常常抱怨他们的爱人似乎不愿意像他们所冀望的那样和他们接近,“矛盾”在此描述的是一种频繁的爱恨交织关系。他们在恋爱中总带着被拒绝的预期,认为感情是易变的,害怕被抛弃,易嫉妒,经常感到伴侣不够爱他(她)。这类人在他们的恋爱关系中表现更多的强烈情绪起伏,与恋人的争吵后更易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做出负面评价。
3、逃避型
据估计,大约有24%的人在爱情关系中不会因为与伴侣的亲密而感到舒服。他们不允许自己依赖他们的伴侣,并且会因为和他人太过亲密而感到不安。他们经常说:我宁愿靠自己也不愿意靠别人,我不喜欢对别人谈论自己,没有亲密情感的一生,我也能过的不错。这种依恋类型的特征包括:尽量减少人际交往、避免亲密关系,以保护自己免于承受被人抛弃的痛苦。有研究表明,这类人在性行为上相对更易随便从事,因为这样能够使得他们既可以获得身体上的亲近,又可以避免情感上的亲密可能带来的脆弱,进而承担可能被抛弃的痛苦。
因此,心理学家们日益倾向于认为儿童期与养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其人格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婚姻情感生活方面中重要影响因素。
王小姐为何明知是受伤害却依然放不下这一段感情?
因为她做不到,她在这一段关系中找到了依恋的对象。从6岁到15岁,在这第一个十年中她一直都没有得到过爱和关怀,她一直都陷在无助中。遇到这个男人使她终于找到了一个依靠,仿佛大海中的一片浮木,她抓到了,便义无反顾,无论他会将她带往哪里……
是,在这段关系中王小姐的确会有不甘心—十年的付出却换不来一个家。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她无法在感情上独立。她想离开这个男人,但她却没有独立的勇气。她自己也认为,“要离开他很难,其实我很希望会出现另一个男人,他可以带我走。” 这种结果不过是换了一“救世主”而已,她在恋爱中的地位还将是不平等的。
王小姐现在要做的是先努力把自己从这个不平等的“依赖/附庸”的地位中拉出来,说服自己:“在过去的十年中,我还不成熟,我的确需要这样一个男人来帮助我,指引我,我们在这段关系中都付出过,也都得到过,这十年没有白过。现在我不能继续不成熟,我要的幸福他给不了我,我要为自己创造幸福。我长大了,我可以做到。”
至于王小姐对爱的缺失感和不安全感,最初是由她的原生家庭造成的,逐渐成为了王小姐本人的性格的固有成分。长久以来的思维行为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校正,她需要逐渐提高自我接纳与自我认同,重建安全感,然后才能在精神与情感上成为独立而成熟的个体,然后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欢迎大家关注顾歌说公众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