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玛丽苏
玛丽苏,即Mary Sue的音译。玛丽苏一词原出于国外的同人小说圈。某外国作者创造了一个名叫Mary Sue的虚构女主角在自编的科幻同人文里尽情YY,名声大振,这个虚构名字也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心态名词。Mary Sue往往十分“完美”,与其他人气角色纠缠不清,暧昧不断,桃花朵朵开。
玛丽苏还不光指同人文作者的自恋心态现象,也可用来指原创文作者的自恋心态现象。是作者为了满足自我欲望(通常是恋爱欲、财富欲、权利欲、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而创造的自我替代品。尽管玛丽苏一词来源同人文,但现今玛丽苏不仅出现在同人界也出现在原创界,主角和配角都有可能是苏。
《倾世皇妃》绝对是玛丽苏中的战斗机!剧中的女主角马馥雅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楚国公主,为了复仇以秀女的身份进入蜀国宫中,在皇室成员之间周旋,身边仰慕者无数:痴情温柔的北汉太子刘连城对她一见钟情;蜀国废太子孟祈佑与他日久生情;蜀国太子孟祈星为了保护她可以对母后拔剑相向;闽国的审知太子为娶她甚至愿拿出三座城池。
《步步惊心》也是一部玛丽苏剧,虽然程度不如《倾世皇妃》那么严重,但鉴于几位阿哥的风姿太过出众,而女一号的外表不过中人之姿,且在穿越前只是个平凡普通的小白领,但穿越到清朝后,一切普通都在特定环境下化为天赋异禀,她能在关键时刻剽窃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技惊四座,她对八阿哥的一句提点直接导致九龙夺嗣的发生……两下一对比,不知道让多少女生羡慕嫉妒恨能被这么多帅哥追求,不是玛丽苏是什么啊?你几世修来的福啊!
玛丽苏心理
“玛丽苏”是作者自恋的投射。而“自恋”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之常情,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希望自己能超凡脱俗,成为瞩目的焦点。“玛丽苏”是通过同人文学的写作把自己的自恋倾向投射到作品塑造的角色中,这种情形与更多的普通人的“白日梦”(Daydream)具有同样的心理机制和功能。特别对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白日梦”是他们放松和纾解压力,以及修补在生活中受挫的自尊的最常见途径之一。喜欢“玛丽苏”故事本身就可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缺陷,比如社会支持和社会赞许度的不足。所以,当一个年轻人因为暂时的低潮而沉溺于“玛丽苏”可以帮助他修复受挫的自尊;但“玛丽苏”竟然成为他满足自尊的方式,那就可能是一个需要矫正的心理问题。如果能通过现实努力来获得社会赞许,我们就不容易沉溺于“玛丽苏”的世界;一旦我们沉溺在“玛丽苏”的世界,也就必然会削弱通过现实努力来获得社会赞许的能力。
心理学案例——自恋娇女谁来爱
叮叮,今年25岁,医学专业本硕连读研究生,明年即将毕业,现在协助导师一起做一个跨国的医学项目。按理说,作为叮叮的母亲,张女士应该是很骄傲和自豪的,但此刻她满脸愁容。
“不知是什么原因,叮叮老是找不到男朋友。前后谈过十来个,但持续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也没有超过4个月。上个月刚刚又吹掉了一个!那个男孩子很好的,认识两个月就带回家来给我们看,两个人很般配很要好喔!我们都以为这一次稳定了,谁知道又吹了。她现在就在家里作。说话也没什么好声气,不是指责她爸爸就是指责我。还在自己的房门上贴一张‘非请莫入’的条子,这孩子是不是失恋后心理出了毛病啊?”
“她以前谈恋爱情况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分手啊?”我问道。
“我也不太清楚,应该大学开始她一直住校,在家的时间少,她不说我们都不知道。读研后回家住的时间多一点,所以这两年谈的朋友我们大概都知道。”
但是叮叮不愿来咨询中心,经过协调,我破例外访。叮叮的房门上确实贴着 “非请莫入”四个大字,进入叮叮的房间,她正在电脑上查资料。在书桌的正上方贴着基督耶稣的画像。
“你信仰上帝?”我问。
“是。”叮叮机械地回答。
“你为什么会信仰上帝呢?”我希望叮叮能多说话,敞开心胸。
“上帝会用他的慈爱收纳我、抚慰我、滋养我,他永远都不会拒绝我,他是唯一的完美,唯一的归宿。”叮叮向往地说。
基督教是提倡“爱人如已”的。叮叮为什么这样排斥父母,又不能正常和异性谈朋友交往呢?
从基督教开始,我们慢慢说到交男朋友的话题。
“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朋友。我和男孩交往一段时间后,他就对我没有吸引力了。”叮叮说到这,停顿了一下,又若有所思地说:“实际上,我和同性朋友相处的也不是很好。可能我比较追求完美吧,我在和别人相处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他们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就没办法和他们继续交往下去了。”
“是一些什么样的毛病让你无法忍受呢?”我问。
“比如我一个同学经常念白字,受不了!另外一个同学,我原来以为他很有深度的,后来我发现他竟然连波伏娃都不知道,太浅薄了!我还有一个朋友特别抠门儿,唉哟那个样子,受不了!我现在研究生班的班长鼻子大得吓人还有很多黑头、恶心死了……还有一个本来很好的朋友,以前她心情不好我都陪她,上次我心情不好,想要她陪一下我,可她却说有重要的事、没有时间陪我,为什么我可以为她做的、她却不能为我做?太自私!”
案例分析与案例结局
叮叮具有强烈完美主义倾向,争强好胜,容不得别人存在不足,也容不得别人批评他。她又是个有自恋情结的人,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被人关注的中心,如果没得到关注,往往会沮丧、失望或抑郁。
当然这是她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
叮叮的母亲是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三个姐姐都生了儿子,只有她生了女儿,从外婆、三个姨妈姨父、三个表哥都对这个唯一的娇娇女倍加宠爱。特别是外婆,不允许任何人惹她不高兴,只要看到她哭,不管什么原因,就会骂旁边的人不好。叮叮一出生就是全家的中心,老老少少都围着她转。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叮叮,已丧失了施爱的能力,而习惯于被爱。实际上,她的指责、埋怨,只是一种变相索取“关注与爱”的方式。有自恋情结的人,往往只选择与自己十分相像的人作为恋爱对象,爱他就等于爱自己。不幸的是很难找到与自己十分相像的人,自恋者只能爱他们想象中的人,而无法在现实中找到爱的对像。要帮助叮叮走出自恋情结,首先要改变的是叮叮的家庭环境,对叮叮不能一味付出,同时要向她索取,要给女儿付出爱的机会。叮叮已经是成年人,很多东西都深入到人格之中,要改变就得经过一个长期的调试过程,可以预见也是一个痛苦的脱胎换骨的过程。
自恋心理的解析
自恋是精神分析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自恋分为健康的自恋和不健康的自恋两种,健康的自恋存在于每个个体的身上,正如弗洛姆所提到的“自恋是一种富有意义的正常的现象,倘若一个人不把其自身的目的和需要放在他人之先,他又如何得以生存呢?”
不健康的自恋的人最核心的表现是自我中心。他们往往只会爱自己,太关心自己,而无法学会爱别人,他们认为自己永远都是最好的,有种特权者的感觉,期待得到别人无条件的爱和自动的顺从,但是他们自己缺乏“共情”能力,没有去认识或认同其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的欲望、想法乃至能力,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显得很自我,很特立独行,似乎没有办法去爱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
出于一种对自身力量和重要性的不现实意识,不健康的自恋者过分关注自己的需要,而且总是认为自己的需要是正当的,他们期望得到别人无条件的爱,而不管自己平日是多么地漠视别人的需要。别人的处境和感受从来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看着别人,实际上眼里还是那个需要被满足的自己。
他们常常是那些从小家境宽裕,受到同龄孩子宠爱和羡慕的孩子,他们具有出色的天赋,智商或漂亮的外貌。在他们的早期经验中,没有与别人的愿望和意志产生健康的摩擦,也不需要通过成就来赢得那种价值感,这导致他们出现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权力感和自大感,为戏剧性的荣耀而着迷。并且毫不怀疑自己应该维持自童年起就接受的那种优越感受。
自恋者的所表现出来的自信,有时候甚至是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让他们能够拥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但与此同时他们的自私和不顾他人感受的特点,也必然导致难以产生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因为自我中心的人不会爱他人,爱对于他们来说,常常只意味着被爱,他们并不懂得爱,也没有能力去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