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标配化的人生。简单通俗地说就是在什么年龄做什么样儿的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会发现一个叫做社会时钟的东西。这和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有很大的关系。就好比我们在该读书的时候要好好读书,在该恋爱的时候要好好恋爱。可现实生活中,成长是伴随着烦恼的,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百分百心理健康的人。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就好像要开汽车出去所用到的导航,对路线进行死规划,不会对现状做出准确的判断,不会做出灵活的应变。这样的人会被心理咨询师认为是刻板的人。这些人能够遵守规则,知道规则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不善于通过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对自己的计划或者行事的态度做出改变。要在领导层面看这样的员工会觉得,他们很忠诚。然而在心理咨询师看来,这所谓的忠诚又是人与人之间一个刻板化的印象。忠诚是相对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好像一面镜子,你的行为在我面前折射出怎样的光环,我就会以同质元素投报给你。这就是我们说的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相互性。
既然人生充满了这么多的不稳定因素,所谓的理论只能对我们没有彩排的人生做出一点点参考的价值,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被教化去过标配化的人生呢?
心理咨询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考虑这样的问题, 会发现大多数的人是没有胆子让自己脱离正常轨道的。有些人有胆子,但是没能力,典型的鲁莽型人物;还有些有能力的人早就不再为标配化的人生而烦恼了。她们一定是经历了所有该经历的,然后看透了人世间的悲喜交加,看透了人世间的无常。他们开始脱离正轨,走向真正的自我救赎。
说得实在一点,人的一生不就是一个过程吗,我们看到很多因为过程而结果的成功案例,不都是为了激励我们将人生这个过程走得更加带劲的动力吗?
所以不过标配化的人生是让自己活出意义的唯一途径。
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在家人的安排下,进入了一家不错的公司,然后工作,还没有适应工作的节奏,就被家人催促说,要快点结婚生子的事情。那听话的孩子自然会照着父母的安排去做。然后成了家,立了业,生活充满了平淡的幸福。可是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再过个几年,因为公司不景气,成家立业的人突然没了事业,只有家庭,每天在家里听着妻子,孩子的唠叨,还是会感叹工作好。可是当自己要踏出去找工作的时候,突然有一个问题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除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之外,还能够做一些什么?心理咨询师认为,这是标配化的人生带给人们的定势思维。
所以不要再标配了,按照自己的意愿过生活,不好吗?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流星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