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先入为主”的情形很多。在商场购物,假如你衣着不讲究,不戴贵重首饰,背的包包也不是名牌,进入高档次店,阅历少、喜怒皆形于色的服务员恐怕不怎么招待你,即使你是真的“不差钱”。如果一人首次与你见面,知道他是IT业的,加上服装各方面都不是很“潮”,很有可能你就认定他是呆板没趣味的人了吧,这是心理学中的“刻板印象”。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妈妈为了教儿子孝敬爷爷,给了儿子2个梨子,一大一小。要儿子分给爷爷吃。没想到儿子拿起2个梨子,一个咬一口。妈妈见状,狠狠地抽打了儿子一顿。儿子满肚委屈被爷爷看到了,爷爷止住了妈妈手中的棍子:“ 先让孩子把话说完再打也不迟啊。”儿子泣声道:“ 我只是想看一下哪个梨子比较甜,我想把最甜的给爷爷吃。” 这个故事中妈妈的做法就是“先入为主”,不问缘由,只凭自己猜测妄下定论。这也是沟通不及时导致的后果。
福尔摩斯破案时,曾也遇到过“先入为主”,导致一时无法找到“关键”。法官在庭审时,应该避免以往的案例“先入为主”,导致不公。
在心理咨询中,切忌“先入为主”。毕淑敏有一次咨询,访客母亲的诉求是女儿卖冥位,她自然想象的是女孩穿着哈韩哈日的肥裤腿,或者衣衫褴褛,头发被发胶粘成图钉状或者一身迷彩戴着哈雷帽,但女孩却穿着简单干净的校服,这未免有些意外。这种推测看似不怎么影响咨询,但咨询中的盲目推测可千万要不得。探讨分析来访者的经历和性格形成时,如果靠自己的想象和所做的其他咨询经验来引导咨询进程,不仅会走弯路,更有可能“南辕北辙”。
避免“先入为主”,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经验,只看到片面信息。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方园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