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微博和朋友圈都被王宝强离婚案刷爆。10月19日,王宝强离婚案官司与名誉权纠纷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召开庭前会议,引发大批媒体和群众围观。
对此,众说纷坛。马蓉和宋喆的行为被广大网友所痛恨和不齿。作为国家的喉舌,主流的官方媒体,新华社对此发表了名为《炒作影视明星家丑的“盈利模式”令人不齿》的文章,文中直指“沸沸扬扬的离婚事件,不过是为了公司利益而精心策划的一出闹剧”,“是利益让它产生了区别”。且不说王宝强事件背后的事实包括为什么王宝强之前采用发微博的形式告知网友其妻子与经纪人之间存在苟且之事,使“家丑外扬”,这篇文章中作者加入自己的主观看法和情感遭到了大多数网友的抵制和批评,更有甚者认为“新华社借王宝强事件炒作”,也有网友对王宝强处理方法不满或是对一度上热门感到厌倦。
作为一位公众人物,他(她)的隐私权力很难得到保证,这也是明星的代价。但当家丑上到法律的范畴时,还属于“隐私”吗?更何况是位明星,他遭遇的故事情节堪比偶像剧的剧情。这就难免众多网友对此津津乐道了,即使情绪是愤怒的。网友在这件事中起到的作用或扮演的角色是什么?网友的广泛热议的确对当事人施加了不少压力,尤其是对王宝强和马蓉的两个子女,年纪尚小,见证了一方面网友对父亲作为受害人表示同情和安慰,另一方面自己的母亲被人唾骂。这种矛盾的处境真的交由法律就能处理了么?他们的老师和同学如何对待他们,难道没有可能遭受屈辱和歧视吗?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我所担忧的。希望广大“吃瓜群众”能理性对待,尤其注意不能牵涉到孩子。如果因为这些,在心理咨询室里,增多关于家庭关系治疗的案例,那就损失大了。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方园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