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关于“毛虫恐惧”的故事:
以前有一个女同学,恐惧毛虫。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觉得昆虫有什么好怕的呢?于是,有同学便怀疑,这个女同学是不是故弄玄虚,或者只是造作而已。于是,便有同学想去试探、去检验,她的恐惧是真还是假。就有一次,一个同学抓了以个毛毛虫,放在女同学的课桌前,观察女同学的反应。不料,女同学看了一眼毛毛虫,“啊”了一声,翻了一个白眼,昏死过去,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怀疑女同学的毛虫恐惧。
多年后,再次遇到那个女同学,那时,女同学怀中已经抱着女儿了。于是,当年的一幕又一次浮现在脑海中,便问,你还像当年那么害怕毛虫吗?女同学摇摇头,笑了。然后,就从草地上,拿起一只毛毛虫,展示给女儿看,一起观察毛毛虫的形状,颜色,以及如何去行走等等。很令人惊讶,我不由得瞪大了眼睛,然后,吃惊的问:是什么让你改变了呢?
于是,女同学便回忆起自己毛虫恐惧的由来,自己最初的时候是不怕昆虫的,后来的恐惧是因为妈妈,每次遇到昆虫时,妈妈总是瞪大了眼睛,惊慌失措地大呼小叫,“啊,毛毛虫,毛毛虫,……”这样,自己后来就逐渐对毛虫产生了恐惧。
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消除这种恐惧,直到最后,自己有了女儿,心想无论如何,不能让女儿像自己一样,于是,自己慢慢尝试,壮着胆子将毛虫拿在手里,展示给女儿看,一起观察,一起分析毛虫的习性,逐渐自己不再恐惧。
心理咨询师分析这则故事: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父母的一言一行是怎样影响到孩子的,以及父母对自己教育常有的一些失误。
当婴儿从母体诞生那一刻,他们的内心是没有恐惧的,他们的最初就是一张白纸,而后天的教育就像父母在这张白纸上随意涂抹的水墨画,不由可能会有一些让人遗憾的颜色或图案。
再来看,文中的女同学的恐惧是怎样习得的。毛虫本身只是中性物,它并没有让人恐惧的特性,而毛虫出现时,伴随的是,妈妈异乎寻常的喊叫和表情,妈妈的反应传达给女儿一个信息,毛虫是可怕的,是会伤人的。于是,女儿便将毛虫这一中性刺激和妈妈的反应相联结,从妈妈的反应中,读到可怕,可怕当然会引发情绪上的恐惧,对于恐惧的东西我们要么会攻击,要么会选择逃避,于是,毛虫和恐惧发生了新的联结,这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经典条件反射,于是毛虫恐惧就形成了。
毛虫恐惧怎么消除呢?从心理学上来讲,女同学运用的是,行为疗法当中的满贯疗法。
女同学将它放在手里,恐惧自然产生,迅速达到顶点,这时女同学不逃避,而是选择体验并适应恐惧,有恐惧慢慢降级,逐渐恐惧情绪逐渐消散,直至达到心境平和,女孩非常成功的运用了一次满贯疗法,非常成功的解决了自己的毛虫恐惧,当然,这改变的最大动力,还是来自于对女儿的至深的爱。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心理咨询师 圆玉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