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大部分人交往愉快的同时,有时候也感觉和某些人交往很不舒服,甚至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似乎掉进了对方设置的陷阱之中。这样的人际交往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游戏”。
20世纪60年代,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出版了《人间游戏》一书,书中对“心理游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心理游戏是指两个人相处时一连串的交流与沟通,但包含着许多双重的、暖昧的讯息,而且它导向一些可预期的结局。所谓暖昧是指表面是一回事,内在又是另一回事,有双重的信息;所有的心理游戏都含有操纵性,有意无意地将想表达之本意隐藏起来。
心理游戏就是做一件事的过程中隐藏了内在的动机,且符合下述几个条件:不在成人自我的知觉之内;在行为转换前,这个动机一直没有外显化;结果造成大家觉得混乱、莫名其妙,而且都想去责怪别人。
心理游戏的具有下列典型特征:
1、重复性:游戏是一再重复的。每一个人都会把自己最熟悉的心理游戏一玩再玩,人物和背景会变,但游戏的型态是一样的。因此,若与人相处时一再重复发生同一情况,就要注意其中是否有游戏发生。
2、漠视的存在:游戏是不在成人自我觉察之内的。虽然人们一再重复同样的游戏,但自己却不自知,要到游戏结束时,他才会自问:“为什么这种事又发生在我身上?”即使这个时候,他也不知道是自己设计了这样的过程和结局。因此,要知道是否有游戏存在,可从彼此关系中,是否有漠视存在可以看出。因为游戏中都含有漠视,漠视自已、别人及现实情况。在玩游戏时可能会得到很多的安抚及注意,但都是负面的。所以,若发现彼此存在有负面安抚的关系时,即代表有游戏的存在。
3.游戏结束时,主角会经历自己的扭曲感觉。
4.参与游戏的人之间会有隐藏沟通。在表面的沟通下,会有隐藏的讯息在传递,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找到和自己所玩游戏相配的人。
5.游戏包括一段惊讶或混乱的过程。在这个时候,主角会觉得发生了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有时则是角色的互换。
心理医生认为,玩心理游戏可以加强自己原有的人生剧本,用自己过时、但已习惯的方法来生活;加强自己人生剧本中对自己、别人、和世界的想法;再次肯定自己原有的生命位置;游戏源于小时未解决的共生关系,可能是想继续维持不健康的共生关系,也可能是对其反抗的结果,可以维护既有的参考架构,并把责任转移至别人身上;并且游戏是获得强烈安抚的可靠方法。
文/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首席心理专家 顾歌
(本文为心灵花园网顾歌老师原创文章,所有权归顾歌老师及苏州心灵花园心理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与上海心潮健康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