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潮心理咨询师认为,共情是心理治疗的基础。
如果没有共情,至少会出现两个问题。你会发现病人的真实感受,你很难从言语中去表达。来访者往往在说着欺骗自己谎言,在骗自己的时候,他也会骗心理咨询师。另外一个原因是,如果没有共情,很难分清楚在相同的症状下,两个人心理感受的微妙。这种微妙的区别,对心理治疗非常重要。
比如一位妻子说起他的丈夫和情人打交道的过程,很轻松得笑。但是,心理咨询师感受到她极端的愤怒和怨恨。而有些妻子在面对第三者的时候可能会真的很轻松,因为他可能早就想离开丈夫了。
这些情绪都是深藏于心的。前一个妻子压抑着自己的愤怒;后一个妻子可能压抑这想和丈夫离婚的想法。敏锐的心理咨询师会将自己带到病人的角色里,感受对方的真实感受,让两颗心灵走在同一条路上,而不是貌合神离。
用一句中国的古话来形容共情,那就是——“鬼上身”。当巫婆觉得他们能够模仿死人说话,并且代表死人和活人沟通的时候,我们就认为他在和死者共情。
有人觉得没经历过的事无法共情,也有人觉得经历过的事也一定能共情。
我认为经历重要,但关键是要激发体验。就像谈一百次恋爱也不大可能成为爱情专家;而只谈了一次恋爱的,只要体验足够丰富,就可能会像歌德一样,写出《少年维特的烦恼》,而谈了几十次恋爱的人,也不一定有他那么细致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不成正比。所以并不是年长的人才可以跟年轻人做咨询,而年轻人也不一定不能跟年长的人做咨询。
而有些经历反而还会成为我们共情的障碍:
A说:我老公以前恋爱的时候对我还不错,但结婚后就变了。
B说:哎呀我老公也是,有时候饭上晚了还要骂人。
很明显。B并没有和A共情,B想到的是自己的事,他们看似在“共鸣”,却是在“自说自话”。
另外一种情况是,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给予很廉价的同情。
A说:我老公以前恋爱的时候对我还不错,但结婚后就变了。
B说:遇到这种老公真的很让人心烦啊。
以上这两种情况其实都不是共情。
那什么是共情呢?
我们对心理咨询师的共情要求是“感受来访者的感受”。这个才叫共情。那如何揣摩来访者的心理呢?通过来访者的叙述,通过对病人的共情。就像鬼上身一样,你变成那个人,用那个人的声音说他想说的话。
为什么可以共情呢?因为我们都有相同的集体潜意识。
比如我们重新来看这两个女人之间的对话。
A说:我老公以前恋爱的时候对我还不错,但结婚后就变了。
B说:好像有这么一种感觉,他突然变化了,让你失望和不适应,甚至觉得是上当受骗了。
这就是共情,他们都在谈A的事情。B作为心理咨询师,就要放下自己,去A那里动心,而不是现在自己的感觉里去揣摩对方。
共情到了最高明的时候,男人可共情为女人,女人可共情为男人;异性恋可共情为同性恋,妻子可共情为第三者。
人性其实就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可能,只是因为各种道德观而起了分别心。只要有分别心,那就没有共情的可能了。[NextPage]
我曾经接过这样一个女性病人,她的症状是性饥渴到了无法忍耐一时一刻的地步。我马上就要!我问我的同行,你们能与她共情吗?她们不仅全部都在摇头,而且骇笑。这个骇笑就是分别心:我要和她划清界限。
划清界限,首先是为了取悦我们的超我,同时也把我们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心理咨询师骇笑,表明自己站在一个健康者的位置,那个亢奋的女人是病人。我们和他不一样,我们在岸上,她在水里,我们同情她,但前提是我们在岸上的。这一同情的底下,其实藏着优越感。
其实我们静下心来发现,发生在病人身上的一切也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有混乱,疯狂和病态,这些不就是是生活的一部分吗?
成功的心理咨询师,都要学会分裂自己。
如何分裂呢?一方面,他作为心理咨询师要运用专业的技术倾听、思考、感受(心理咨询师自己的感受,即反移情)。另一方面,他的一部分意识要到病人那里鬼上身。他的这部分能量变成了对面蓬头垢面、泪流满面的人,用她混乱的语调去说话,用她的手去打手势,用她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
比如一个女来访者来我这里治疗,她觉得自己是“废物”,总觉得自己不行。好像总听到老总在跟她讲:“这次不行就算了。“她觉得在自己下属面前觉得自己不如他们,不如每一个人。
我坐在他对面,一方面觉得这种自我贬低十分可笑,另一方面也可以找到这种思维方式和他童年的因果关系。但同时我感到的是心抽紧、惶惑、羞愧等等各种难受的情绪。我知道这种自卑的感觉折磨着“我共情着的她”。
这其实就是分裂的能力。
当然,出去了还要收回来。
能量投到了对方身上“身上”,还能重新拉回来到自己内部。这样心理咨询师才不会因此感染疾病。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还是两个人。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