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自我的因素很多,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无数的客体关系组合而来的,然后不断折射出各种各样的关系模型。早上醒来还看伴侣比较顺眼,下午因为一句话,你就对他怀恨在心。即你的投射就改变了,接着因为各种情景的改变,这个投射还会继续发生变化。这种改变,只有觉察力高的人才会知道,而如果对自己的感觉很粗糙的话,你可能会说,你对伴侣的看法一直没变过,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的爱恨都不是稳定的,我们对别人的看法也不是稳定一致的。
所以自我只是一个虚假的概念,它的内涵随时在改变。
因为自我是虚假的,所以心理治疗才有这个可能。
所以我们不要把某个人固定在一个印象里,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要承认他是当下的反应,他愤怒,是当下的愤怒,他焦虑,也是当下的焦虑,这个现象过去后就让他过去,而不要觉得“他就是这种人”,根本没有“就是这种人”这个概念,你和别人都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在细微的改变。
而"当下"主要是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这个现象是比较中的结论。第二,这个现象只是暂时的,它会马上流动过去。第三,这个现象只是在你看来是这样的,它是经由你反应出来的,而不是实物的真相。
在心理咨询中,对方给你留下了很多印象。你感受他的愤怒,他的抱怨和内心冲突。但是当你走出咨询室的时候,你要知道刚才那些都是暂时的,就象一片云,他可以挂在空中,但是他会迅速改变。
如果你去抓的话,就形成了一次认同,就形成了内化,就变成了他的人格碎片。
所以我们说的“人无我”并不是自我是虚无的意思,而是超越了二元对立。让我们看到事物始终在变化,是在依靠千万种缘起在变。这些缘起并不是偶然的,它跟我们的心念有关。
比如当你在优势的一方时,你对“弱者”很鄙视;那么,当你落到低处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别人的鄙视。你无法认识到这其实是你的投射。
所以当你处于优势的时候要尽量去理解“弱者”,那么当你低落的时候,这个投射就不一样了。
前段时间,网上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位老者上公交,没有一个人起来让座。后来有人下了车,他才有了位置。这时候,有个男青年看了他一眼,他就发火了:“看什么看?”就打了男青年。
当这位老者下车后,车上的人开始安慰这个男青年,有帮他检眼镜,也有帮他擦鼻血的。
难道一车的人都没有同情心来给这位老者让座?而为什么男青年被打了后,其他人却表现出了善良。
这位老人,从他后面的行为来看,他的身上带着戾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直觉,你会看这个人顺眼,或者看另外一个人不顺眼。
照顾弱者是我们的本能。而如果对方太强悍,那这个味道就变了。
而后来当男青年处于弱势的时候,大家都自发得帮助他了。
当老者对男青年说,“看什么看?”的时候,他其实投射出了一种内在的关系——嘲笑者和被嘲笑者,
佛教说要积公德,就是一点点得改变自己的信息场,那么遭遇到的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