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
心理咨询的现状来看,主动前来询问的不少,心理咨询渐渐成为人们解决
心理问题和自我发泄的一种手段。的确,当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渴望找人倾诉。但在前来咨询的来访者中,有些来访者对于自己正在咨询这件事表现出抗拒与回避。
现接触到的来访者中,有些来访者一方面积极配合咨询师,预约咨询;另一方面,当在其他人面前提到自己正在进行心理咨询时,来访者又十分谨慎,明显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咨询的事。可见,虽然来访者认为心理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自己,但从心底并不真正接受心理咨询,对它仍有抵触。
深层原因或许是因为现国内对于心理疾病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有污名化和病耻感。
污名化是指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动态过程,它是将群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特征,成为在本质意义上与群体特征对应的指标物。在心理咨询中,人们认为有心理疾病的个体是精神病(这个词经常用于骂人),认为这些人与正常人不同,觉得他们是异类,一旦发现有人正在进行心理咨询,会产生避而远之的心态。人们的看法与态度使心理障碍者被贴标签,而标签一旦贴上很难去除。现国内对于心理咨询还不能客观正确的看待,或许与政府不大力正向推动,媒体不够客观和专业的宣传有关。
正因为被污名化,被贴标签,使得有心理问题的人不愿承认自己的问题,不愿寻求专业帮助,也使得正在进行咨询的来访者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心理障碍,因而产生病耻感。当心理出现困惑,自己难以解决,更多人选择将其压抑,或是与自己信任的人倾诉,亦或是找和事佬帮忙。由于是非专业人员提供的帮助,不难发现,其中有些帮助是治标不治本的,当事人真正的心理状况并没有改变,如果又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当事人仍不知该如何解决。
想让人们真正认可心理咨询,将心理疾病去除污名化,使心理障碍者没有病耻感,或许还需一段时间,但对于心理咨询正向及客观专业的了解和宣传却是可以做到的。对于心理咨询的学习者及爱好者而言,希望可以试着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将专业的
心理学知识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
(心理志愿者 赵如琰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