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往往更喜欢把那些与自己志向相同、利益一致,或者同属于某一团体、组织的人, 视为 “自己人”。
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条件下,所谓“自己人”之间的交往效果往往会更为明显, 其相互之间的影响通常也会更大。
在“自己人”之间的交往中,对交往对象属于“自己人”的这一认识本身, 大都会让人们形成肯定式的心理定式, 从而对对方表现得更和亲近和友好, 并且在特定的情境中, 更加容易发现和确认对方值得自己肯定和引起自己好感的事实。 所有这一切, 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巩固并深化自己对对方的原来已有的积极性评价。
在这一心理定式作用下,“自己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与认知必然在其深度、广度、动机、效果上,都会超过“非自己人”之间的交往与认知。
在交际应酬中, 人们往往会因为彼此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近似之处, 从而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 而这种相互接近, 通常又会使交往对象之间萌生亲切感,并且更加相互接近,相互体谅。交往对象由接近而亲密、由亲密而进一步接近的这种相互作用, 就是所谓的 “亲和效应” 。
所以,为了使自己的热情获得对方的正面评价,有必要在交往或服务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形成双方的共同点, 从而使双方都处于自己人” 的情境中。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