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王朔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剧里说的是男主人公方言生活迷茫,态度冷漠,就像一个橡皮人,软硬不吃,刀枪不入。有人置疑,橡皮人?这和我关系不大吧,我要说的是,橡皮人啊,说不定你已经是了。橡皮人的定义: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不接受新鲜事物和任何建议,对批评和表扬都无所谓,甚至没有耻辱感和荣誉感,这就是橡皮人。诶,好象有些细节还真能和自己扯上些关系。对了,要提醒你的是,无论是小白领,还是职场精英在工作3年以后,如果工作时间过长,上升空间有限,就能变成橡皮人。
案例一
倾述人:杜不拉 平面设计师
杜不拉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师,大学时代的他还是个才子,作品也得过一些奖项。因此,在大学毕业后,杜不拉成为众多招聘单位的焦点。杜不拉喜欢大城市,为了实现梦想,选择了和自己二线城市的家乡相隔遥远的上海。工作的第一年,他就换了一家公司,第二年又换了。第三年,他不动了。换了也是老样子。作品有创意也没用,按照客户的意思改,不改不行,改到客户自己都疲惫了为止。起初,杜不拉觉得,只有小公司才这么迁就客户,就尝试换公司。结果发现,天下客户一般黑,无论在哪里,都要迁就客户。好吧,他学会了简单,干嘛花那么多心思,反正怎么做,客户都会改的。
现在杜不拉变成什么样了呢?没有工作热情,做事情马马虎虎,客户说什么他都没有感觉。客户说,作品太一般了,没花什么心思么?他就说,(:“) 您说改哪里就改哪里,您说吧!”客户也拿他没有办法!杜不拉就在这家公司里耗着,一动不动,做着千篇一律的工作。
案例二
倾述人:麦小丽 公司采购
麦小丽毕业于一家名牌大学,带着对本专业的憧憬,她来到一家园艺公司上班。这是一家小公司工作,薪水一般,但是工作氛围好,能学到很多东西,工作的日子非常愉快。没多久,麦小丽明显感觉自己的经济负担比较沉重,母亲下岗,父亲原本收入就不高,自己再不往家拿钱就太内疚了。面试了几家单位后,麦小丽选择了在一家大公司里做采购,收入颇丰。小丽说,为了钱,可以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小丽最喜欢的日子就是发薪日,其他时间,只要按照要求把起码的工作做了就可以了,时间就是混,从上班混到下班,从周一混到周五。
心理小贴士:橡皮人时代的橡皮人
是什么造成了“橡皮人”越来越多呢?其实,这用心理学的理论来描述这个现象,可以用到一个概念,那就是“习得性无助”!
所谓“习得性无助”,就是说这种无力、无方向、无目标的感觉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不断遭遇挫折,而形成的一种经验判断,是学习到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职场生活中,不断遭遇挫折,即使努力了,仍然加薪、晋升无门,他就会觉得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就会放弃努力了。相反,如果一个人不断体验到成功,他就会越来越信心,越来越有进取心。所以,我们怎么判断现实状况,跟我们过去的经历是有关系的。职场橡皮人大多有过在职场竞争中失利的经历,感觉付出很多、收获很少,就只有放弃一些目标,安于现状了。但这样一种状态,其实是非常脆弱的!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样一个竞争的社会,不进步就等于退步,随时有被淘汰的危险。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放弃努力,只是维持现状,一旦遇到新的挫折,将很可能产生更严重的社会退缩行为,也就是抑郁。所以,橡皮人状态其实是抑郁的前兆,如果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将无法应对生活的任何冲击。
顾歌解析:警惕职场“倦鸟”传染
中华全国员工帮助计划发展研究中心《2010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显示,76.5%的职场人产生工作倦怠。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调查中显示,48%的工作倦怠者参加工作未满4年。工作5年后,倦怠指数有明显下降,工作16年后,工作倦怠程度降到最低。此次调查也显示,25岁以下人群中,37%的人出现了职业倦怠,其次为25~35岁人群。职业倦怠的年轻人最典型的应对则是换工作。和其他年龄层的劳动者相比,30岁以下的年轻人职业流动周期最短,平均不到一年半就换工作。
如今职业倦怠问题正日益成为中国的一个社会性话题。何谓职场倦鸟,它是指由于工作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过大而导致对工作的厌倦情绪和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与生理的疲倦劳累不同的是,它是缘自心理的疲乏。
总结起来,职场倦鸟的症状主要有下列三种:
症状一:情绪衰竭
情绪衰竭即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症状二:玩世不恭或脱离感
玩世不恭或脱离感即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
症状三:自我成就感降低
自我成就感降低即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再付出努力。
因情绪表现类型不同,职场倦鸟有“抑郁型倦鸟”(引号删)和焦虑型倦鸟之分。类型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