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朋友读了一个不喜欢的博士,他跟我说自己的研究完全看不到意义,无非是做点实验,发点论文,感觉跟这个世界毫无联系。好在他喜欢给学生讲课,并希望成为一个不错的讲师。
“既然读博士对你没好处,你就不要读嘛,你可以现在去做个老师。”我好奇的问她。
小英:“不行,我家里人让我把这个博士读完,好歹是个文凭”
“哦,那说明这个博士还是有价值的”当她缺乏意义感时,我在刻意给她找意义。
“是啊,但是每天的任务让我觉得很无聊,如果让我去讲课的话,我一定非常喜欢。”这是她所面临的最大困惑。
很多人都觉得:如果我不得已去干这个事情,那不是浪费时间吗?
《庄子》讲过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A很喜欢屠龙剑法,总想练得一身绝技。他听说B擅长此术。便拜他为师,苦学三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于是他辞别老师,闯荡江湖,却发现根本没有龙,结果空有一身本事儿无处发挥。
所以小英最大的痛苦是,他要花几年时间去拿一个“屠龙证”,这让他感觉虚度光阴,博士读起来毫无动力。这也是他做咨询的原因,如何动力十足得拿到这个“屠龙”证。
胡适曾经讲过“功不唐捐”,认为没有一点努力是白费的:一面说别干“屠龙术”;一面说“功不唐捐”,我到底该怎么办?
我们还是回到屠龙术的故事,假如你已经花了多年学会了屠龙术,结果没有龙,你会怎么办?
1、屠龙不成,如果转化为防身攻击,这需求可就大了。
2、屠龙不成,是否可以卖屠龙刀。
3、屠龙不成,就设计一个屠龙的故事,写一套《屠龙笔记》给大家看,没准卖个几百万本;
4、屠龙不成,设计一个屠龙游戏,邀请大家到游戏里“屠龙”
5、……
6、实在不行,可以教别人屠龙术,做一个金字塔的冤大头。
所以,当我们发现有一件事情看上没有意义,但是又不得不做的时候,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时,那个没有动力的背后就有这么一个假设:
我们以为内容,结果才有意义。
创业的话,如果公司不能卖掉,不能上市的话,那还有什么意义。
读博士,如果很无聊,而且结果不能产生效益,影响他人,那还有什么价值?
行政总是一些没有意义的杂事,看不到他带来的业绩,那有什么意义。
但是,但是因为各种理由让你没得选,让你不得不这么做的话,就像辞职出去就会饿死,那我们来看看是否可以从其他维度来获取价值。
回到小英的案例。
在和他谈了很多后,我们突然发现,她既然喜欢给别人讲课,那总得备课吧,不如就把博士这三年的学习当备课好了。
“我想有很多刚读研的同学不知道,如何写报告,如何利用实验室的仪器,如何完成论文,如何查论文,如何通过答辩……这样你就可以一个相关的培训课程?”
这句话一下让小英找到了感觉。她就按照这个课程列了一个清单,从开题到写论文、做实验、分析数据,到答辩,发表论文,然后做了一系列课程,这一系列下来,尽管不在乎博士读什么,但是读博士的过程吸引了他。并且他还找了几个研究生和本科生帮他做助教,帮助她完成课题。……这不就是现成的小“白鼠”吗?
所以,不一定以内容和结果为目标,一条鱼可以有多重吃法,问题是随时和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进行连接。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