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特别影响个人发展。拖延现象现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该词的最初亮相是在爱德华·霍尔出版于1542年的书里。几乎是相同的年代,正处于明清交替的中国,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也仅是一种坏习惯,改正它并不难。
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
拖延的基础,实际上是对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果说完成任务是走过一块一人宽、十米长的厚木板,那么当它放在地面上时,几乎人人都可以轻松地走过。但对结果的高期望则像是将这块木板架到了两座高楼间十层楼高的地方,于是我们会害怕掉下去,即害怕失败或害怕成功,甚至不敢向前迈上一步。
拖延症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有很多例子可以举出的。就比如我有一个PPT要赶。但是明天是周末,我可以休息。只要这样的想法一出,我在工作中就一定表现得不够效率。为什么因为明天是周末,意味着今天晚上我可以放纵。这样的想法无疑是一种魔咒,让你从一个正常人走向拖延症患者的队列。通常的结果就是上班前一天通宵达旦,赶PPT。
拖延症真的不好,而职场上的不少人又都是拖延症疑似高发人群。面对拖延的最好解决方法就是立即行动。立即行动强调的是现在这个时间的重要性。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