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意味着更健康,但“自我实现”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它意味着自由,但也意味着完全的自我负责——“我选择,我负全责。”在这条路上,一个人的内在评价系统经常会发生动摇,要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需要克服一些最常见的障碍。
远离人格面具
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给我们安排了很多“好的模板”,然而,很多这些模板与我们的健康成长并不一定相符,我们为了得到奖赏接受了他们,但它们就仿佛是一张没有弹性的面具贴在我们的心中,限制了我们内心的自由,也限制了我们的健康成长。
远离“应该”
很多人,因为父母给了他太多的有条件积极关注,最终形成了一些强烈的意念“我应该是好样的”、“我必须是好样的”,但他要在某一件事情做到“好样的”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赢得父母的爱,而不是享受这件事情本身的快乐。
如果“应该”太多,一个人的心灵自由会越小。但如果内心的声音越强大,一个人就会越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顾歌说,他工作了两年后决定脱产去读心理学,当时所有家人和朋友都反对,说他本来的工作收入很高,又有前途,而心理学又没有明确的前景,何必去冒险。但是,他内心中有一个强大的声音,告诉他“去读心理学,没错!”他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做了自己想做的选择,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
顾歌说,受外在评价系统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理性,是缜密地去计算成败得失,但受内在评价系统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直觉,是倾听并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从大学毕业后,他又破天荒地在业界开创了公益性的心理学培训。做这些决定时,他都没有进行计算,而是内心中有这样的冲动,他服从了,而事实又证明异常正确。
顾歌说,这种例子在大企业也数不胜数。譬如可口可乐公司,曾经尝试过改变可口可乐的味道,因为市场调查显示,消费者特别渴望改变口味。但事实证明,这种缜密的计算是错误的,改变口味后,可口可乐销量急剧下跌,可口可乐公司又立即改变了回来。
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
顾歌说,许多人试图通过取悦他人来形成自我,但如果他们得到了自由,他们就会远离这种方式。他的一个男性来访者,在治疗结束时感叹说:
“我终于觉得我真的必须要开始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做我认为我应该做的事,不管别人认为我应该做什么。我的整个生活彻底翻了个个儿。我一直感到我必须做一些事情,那时因为别人期望我这样做;更重要的事,我那样做事为了让人家喜欢我。见鬼去吧!我想,从现在开始,我就是我——不管富有还是贫穷,好还是坏,理性还是非理性,合乎逻辑还是不合乎逻辑,名声好还是不好。”
顾歌认为,真正“成为自己”的人,不希望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无论那些规则是父母制定,还是由文化制定。他们不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种可能纯粹是为了取悦他人的形式。换言之,他们不选择成为任何矫揉造作的东西,或者被强迫的东西,任何被他人从外面界定的东西,任何被强迫的东西,任何被他人从外面界定的东西。他们认识到,他们并不重视这样的目标或目的,尽管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按照这样的目标度过了他们的大部分生活。
“成为自己”的人的特点
顾歌认为,那些“成为自己”的人,内心最自由,也是最健康,对社会最有奉献的人。他们有这样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
负责的、道德的、克制的生活态度;
对自我和他人有深厚的同情心,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拒绝对他人以及事务的外部控制;
很少审美疲劳,总能像孩子一样去感受美,并由此产生了高度的创造能力;
等等。
向着自我导向转变
“成为自己”的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声,并且变得越来越独立自主。他不再由别人为自己选择,而是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向,自己的目标,自己为自己负责。
他并不总是会做出合理的选择,但他会发现,这是一种令人清醒又兴奋的体验。一个来访者对罗杰斯说,这个过程让他“感到害怕,感到很脆弱,失去了支撑,但我在内心也感到一种汹涌澎湃的力量或活力。”
接受不确定感
“自己”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