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清明的关系,最近总是会思考到一些有关于死亡的话题。有亲人离世的朋友都会有扫墓的经历,可能是每年以此的清明或冬至,可能是参加亲人的落葬仪式。仿佛活在这个世上的我们只有亲眼看到了已故亲人入土才觉得安心。
但是随着上海这个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地皮开始紧缺,很多人每天为了找一个车位都会在自己公司附近兜个两三圈还依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停车的地方。而大部分的地却被我们的故人所占领。我们因为入土为安这个心理上的安慰,花上好几十万元去墓园挑选一个环境还算不错的地理位置,给自己已故亲人。这样真的好吗?
说它好是因为我们内心可以有寄托,有安慰。说它不好是因为这的确是占用了很多地皮。可是地皮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我们之前所说的都是精神方面的慰藉,都是自我心理安慰的方式,那么,没有墓园,没有了精神上的寄托,我们的世界只有物质,是不是真的合适呢?
到了以后,轮到我们自己面临入土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怎么选择呢,如果我们在墓园入土为安,我们的后代会不会在清明时节像我们当初那样来看看我们。这真的是一个未知之数。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选择了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院,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做出贡献。顺着这个想法,我就开始想象,如果将自己的遗体送到了医疗工作室,也就意味着,当我们成为一具尸体的时候,我们被躺在手术台上,面临的是医学老师为了给学生讲授有关五脏六腑甚至是大脑结构的知识而将我们切开。当我们的皮肉像鱼肉一样被人用刀切开,大家可能是真的学到了知识,而且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一定没有任何的感知觉。因为那时的我们已经死亡。可是现在,处于想象状态的我们,是不是真的可以接受呢?我们真的要这么做吗?
对自己骸骨处理的方式还包括海葬,仿佛自己的亲人在看到大海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类似的还有树葬,将自己的骨灰作为肥料,洒下树的种子,让他们茁壮成长。
在西藏,还有天葬,在人死后,超度之后被放在山顶,给老鹰吃。
各种各样对于死亡之后的事情,我在这里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我只是提出了很多种问题的可能性。我希望我们大家都对此有一个思考。因为死亡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迟早会来的。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杨丹倩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