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认为,有深刻自卑感的人肯定从小就自卑。其实这种想法是错的。这类人的问题不在于自卑,他们身边的人际关系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心理咨询师指出,为自卑所苦的人从小就在让他自卑的人群中长大,这群人无法给予自卑者应有的关爱和回应。进而在自卑者有了潜在的自我认定:他们不爱我,我是不被爱的。当其他人找人倾诉烦恼的时候,这些人却只能独自咀嚼烦恼的苦果。
不得化解的烦恼,在心中越积越多,仿佛胸中生尘。
我们总认为烦恼的人没问题,让他烦恼的事情才是问题的关键。其实并非如此,为什么同样的烦恼能让这个群体的人(明明对其他人没有作用)迟迟不肯放下?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之前也说过,缺乏关爱的环境,导致一些人自我蔑视和自我神化的矛盾心理,并让当事人为此痛苦。正是,因为这种没有关爱的环境,导致他找不到归属感,有意无意地孤立了自己,最终导致失眠。假如他自小生活在相互关爱的人群之中,他可能就不会为深刻的孤独所扰了。
没有关爱,没有个值得信赖的人给自己安全感,我们自然要追求能力。没有能力如何一个人生存,这样的人,很容易成长为一个优秀却冷漠、要强也脆弱的矛盾体。他们告诉自己,不变得足够优秀的话,就不能获得他人的认同,不能融入其他群体,但潜意识里却说 :“我没有同伴。”
这种潜意识的自我认定很难打破。有时,这跟获得什么样的能力,变得多优秀没有直接关系。来自自我蔑视和自我神化这种矛盾中的紧张感没有改变,其他也就不会有质变。无论自我神化得多浮夸,他们的心底也知道“我就是这样个人”。这就是卡伦·霍尔说的,作为精神性疾病特征的“蔑视和神化”。
这样的人,一旦遭遇挫败,就会变得了无生气、嫉妒他人、觉得自己被人愚弄了。
有人同情这些人,会说 “竟然能撑到现在,真不容易!”可是,同情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真正有用的还是他们自我的发现、认定。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应该注意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