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说我们是按照我们被灌输的教育来生活的,这些教育中充满了可怕的错误和偏见。在这个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都内化了父母对自己的种种看法和评价、父母的价值观、世界观,然后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生活。在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中,我们形成了对自身、对世界的基本观念和感受,形成了我们的“人生宗教”,是这些观念和感受决定了我们所欲所求——一个人对自身及周围人际关系的看法\感受,决定其行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因为无法超越文化、父母或童年经验的影响,只能根据太过狭窄的参考架构来处理事情。
荣格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里说:“在各个地方欧洲人的精神状态都显示出惊人的缺乏平衡。不可否认,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动荡不安、精神紧张、观念混乱和迷失方向的阶段。”巨大的精神困境令所有人沮丧,但它只让一部分人觉醒。“他们反抗那种把他们束缚在老路上的传统力量,对他们来说,所有这些老路都导向错误的方向。他们想与传统决裂,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自己的生活去实验,以确定除了传统的预先假定意外,事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它不是一种不顾一切的冒险,而是一种被深刻的精神痛苦所激发的努力,目的是在新鲜的、不带偏见的经验的基础上重新为生活带来意义。”
那段时间曾有朋友评价我说,“你活在精神的世界里”;春节跟一个同学聊各自的生活,他感觉我有些“消极遁世”。
他们的看法都是很准确的,我自己当时都觉得自己的心态“消极”,因为我们都被“积极”这个概念所限定,过高地评价了“积极”。“这个词的现代用法一般就是指人们通过付出劳动改变现存状态的行为。”在《爱的艺术》中弗洛姆说,“有的人由于内心极度的不安或者孤独而狂热地工作,有的人则是为了升官发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就是一种狂热、一种热情的奴隶,而他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性’,因为他是受外力的驱使。”这是我们大多数人表现出来的“积极”。
在巨大的精神痛苦面前,身份、地位、别人的评价,这些生活条件,真成了微不足道的东西,现在我要求得到“平等待遇”;而“人们很容易习惯于常规,他们要赚钱以求舒适的生活,而且他们的全部力量集中起来都是为了赢得钱财。幸福被遗忘了。”这里的“钱财”,完全可代之以“安全”、“自尊”;“赢得钱财”,也可以说成是达到某个“成功”的标准,这个标准恰恰就是“先验的”,是他们感到自己必须满足的“价值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他们才会认可自己,才能相信别人确实是认可他的——只要他自己不接受自己,他便不可能相信别人会爱他!幸福也没有被遗忘,只不过在他们的观念中,“赢得钱财”是获得幸福和尊严的先决条件,对此他们确信不疑。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