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影“死亡实验(das experiment)”。这是根据历史上真实的“斯坦福实验”改编的,目的即通过两组人分别扮演狱警和囚犯,来研究人在极端状态下的心理情况,里面涉及到人格羞辱、强迫,甚至是感觉剥夺(黑箱关押)。这样的实验在电影中,最终演变成了彻底的、直接的暴力行为。这种极端条件下所带来的结果,是巨大的压力已经对冲了实验报酬的影响,“狱警”和“囚犯”双方都陷入到了巨大的疯狂之中,彻底将理性混乱地纠缠在一起,最终只能依靠暴力来“一剑斩断”。
这揭露了心理学中的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的一个原理,我们在正常生活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点,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或有意或无意的被整个环境的色彩,光暗,气氛等等各种各样的事物所影响。
这里举例最简单的一些例子,比如一位销售登门拜访一位老总.如果在老总的办公室,老总坐在自己的办公椅上,那可能就是一副气势凌人的态度.而如果是约到一家咖啡厅中面谈,则可能完全是平易近人的形象
希望大家可以从环境影响人心理进而影响行为的角度多思考问题,来帮助大家更好的生活
电影本身是一种高度戏剧化、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心理学与电影走到一起,也就少不了展示的都是些较为极端的心理现象
“致命ID”说的是一个极为严重的人格分裂者的自我迷梦,在一具肉体中竟然存在着10余个“性别”、“性格”、“职业”、“相貌”都不同的人格,是一件令人难以相信的事。关键是当这具肉体在其中一个人格控制下犯了罪,到底应不应该惩罚这具肉体,因为这无异于同时惩罚了其他数个无辜的人格。 心理学电影的种类和数量实在太多,它们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学的体现和应用。其实,所有的电影都是如此,按照电影精神分析理论,观影者普遍存在着“窥视癖”,即通过看电影,来满足内心窥视他人生活的想法。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后窗效应。
这种生活分为行为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部分,后者毫无疑问更难以“窥视”,也因此更具有吸引力。心理学电影显然极大地满足了这种“窥视”他人精神生活的的愿望,而且越极端、越出乎想象,越容易获得关注,往往口碑和票房俱佳。心理咨询师说:心理学类电影在探讨人性方面,比其它的载体更能表现出一种深度,或者说厚重感,不管是戏虐的,或是真诚的方式,而且这种不做道德评判的演绎(当然剧本和导演本身会有自己的道德倾向)能够使人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多变,也能给人以反思。
秘窗的剧情并不非常复杂,在简单的叙事中,轻松的勾勒出对人物与人物间深层次的剖析
雷尼(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饰)的妻子出了轨,他发现她和另一个男人躺在床上,他提出了离婚。然而,婚姻的阴影并没能使雷尼恢复原气。他的文笔开始暗淡无光,找不到从前的创作激情。于是,他来到了一个湖畔小屋疗伤创作。然而这个小屋,却给他带来了新的麻烦。
首先是一个陌生人的造访令他十分恼火。那人声称雷尼抄袭了他的作品,雷尼百般解释也不能让他信服。于是雷尼翻箱倒柜,想找出原稿,却发现原稿离奇失踪。惊悚事件陆续有来,整个小屋,好像出于某种危险的情势中,雷尼非常害怕,然而却查不出缘由。是不是前妻和她的情人在作怪?他们到底有何目的?然而,真相却让雷尼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近年来约翰尼·德普表现最好的一部电影。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部电影,可以收获很多:
DID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以前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根据DSM-IV-TR,它是指一种戏剧性的分离性障碍,在这种障碍中显示出两种或更多的不同身份或人格状态,这些不同身份与人格交替以某种方式控制着患者的行为。这部电影出凸显了DID病人的各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感受,和异于常人的痛苦与彷徨,以及DID患者需要的更多的关爱与包容,更及时的救治
这部电影之所以备受争议,正是因为融合了过多的哲学和心理学元素,带给观众扑朔迷离的感觉
这是一部关于校园暴力的片子,思考良久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