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走在大街上,恍然发现自己衣不遮体,非常尴尬羞愧。”
为了不让不良情绪干扰到自己的复习,杨希找到
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
原来,从心理学上来看,她反复做的两个梦正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的梦。拿潜在水中的梦来说,梦中的“水”是杨希在潜意识里温习胎儿时期母亲腹中的羊水,那种舒适的感觉正是胎儿时期她在母亲腹中的感觉。按照佛洛依德的说法,梦是愿望的达成,正是她极度需要这种舒适感才会在梦中有所体现。
杨希父母给她创造的优良环境,可比作今天发展得比较“安全”的社会,其他同学所处的不良复习环境,可比作过去相对“不安全”的社会。虽然客观上前者优于后者,但由于风险性的增加,人们 反而更加没有安全感。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
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
但现实是,近几年来,“心理亚健康”却逐渐爬上热门词汇的排行榜。在网络上随意浏览论坛和博客,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人们对不安全感觉的文字发泄。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和自己不太熟悉的人渐渐逼近的时候,人们会逐渐感觉压力的加大。同样,当渐渐走向一个与自己不太熟悉的人,对方也会突然后退几步。
这个会带给人压力的距离被称为心理安全距离,人们之所以会感受压力或向后退,是因为心理安全距离被侵犯。
人们在地铁和公车上选择靠边的座位,就可以在一端隔绝掉外界入侵的风险,这样可以增强心理安全感。
当今人们的心理安全距离在逐步加大,从许多细节上都能看出人们在极力维护自己的空间,例如很多人养成了戴帽子插口袋的习惯,一旦没有帽子和口袋,就会觉得心里没底。
越来越多的人安全感丧失,导致心理亚健康,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到
心理咨询师寻求心理解脱的原因。
根据社会心理学,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不但是心理距离也是利益距离,越过那条自我保护的底线,就会引起警惕、预防甚至反击。
现代社会人们对利益诉求加强,因此对外界的侵犯也会格外敏感,心理安全距离必然会加大。举例来说,近两年在市区街头出现这样一些人,他们从路上拦住一个人,向此人讲述自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目的是要对方给一些车费,或者去某个地方买些食物。从表面上看,这里面牵扯的利益关系只有一、两块钱,但是在各种各样骗局盛行的今天,人们无法对这些“可怜人”建立信任感,更不知给了他们车费或食物后是否会有新的风险,因此许多人选择置之不理。
利益诉求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下降,对于现代人来说,交际风险越来越高。一条曾经被用作教育幼儿的经典名言成为人们新的行为指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而与此同时,愈加独立的空间也带给了人孤独等感受。
用“修行”剥开安全的层次
人们住进了高楼和大房子,对门锁反而越来越不放心;人们坐飞机去世界各地,几乎没有人会不买保险……
包括许多
强迫症状,都和不安全感息息相关。比如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害怕传染病反复洗手……这些都是出于对财产和生命安全“风险”的担心而缺乏安全感。
再放眼到社会事件,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房价暴涨到金融危机……从吃早餐开始,妈妈担心孩子所喝牛奶有害健康、金融风暴背景下生意人担心自己的产业摇摇欲坠、租房住的外来人员担心下个礼拜就找不到自己的安身之处、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迷失在就业难的社会环境里……人们的生活稳定难以得到保障,安全感也就更难驻留在人们心里。
从心理学上看,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不安全感。在心理学家马思洛著名的“需要层次学说”中,对人类的需要有以下划分,从下往上分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得到尊重和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个需要将人的欲念概括起来,而安全感的需要程度仅次于人类的生理需要。
防护网、灭火器……人们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不稳定因素,将大力气都花在防患于未然之上,可见不安全感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细节。
不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础心理特征,当它处于正常范围内,就不被当作是病态的表现。由于不安全感体现了人的防御机制,因此适度的不安全感对生活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对于过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咨询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