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微博的访问用户已达1.2亿多。大家热衷织“围脖”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心态一:“草根”,张扬自我参与社会的途径
微博似乎在一夜之间火爆流行。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
三言两语就能发发感慨、晒晒心情的微博,不仅仅是“140”个字符,它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随便说句话、发个照片,就可能成为焦点;原本默默无名的人,一不留神就能成为“微名人”,粉丝成百上千。普通百姓、名人甚至晚期癌症患者,都在通过微博展示自己的生活体验,随时记录心情和感受。不少用户每隔5分钟检查一次微博,去饭馆要把饭菜拍下来发上去,看到路边奇人怪事也要第一时间加上点评发到网上。有的甚至直播吃饭、睡觉、购物、做菜甚至夫妻吵架。
《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到12521.7万人。在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比重约占22%。2010年影响较大的74起与微博相关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五成存在明显的意见领袖。他们通过微博转发和评论,可以将某一事件迅速推至舆论高潮,也可以设置议题,改变公共舆论议题走向。微博的传播效力日益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谣言的滋生,比如金庸被去世、张国荣被复活等。
以前,百姓大多数时候只是听众或观众。而在网络时代,微博使人人具有平等的话语权,有表达自我的均等机会。无论社会地位高低、职业贵贱,大家都是信息的表达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其背后的含义是,“我是草根一个,也有表达自我的权利;我也需要关注,别人也要听听我的声音”。“我的微博我做主。”在强大的社会结构面前,越是感觉到异化和渺小的人,越是愿意通过微博这种形式表达自我。2010年,“打工皇帝”唐骏、“网络公厕论”创始人周立波、“肖式反射弧”的创立者肖传国等人,都遭受了微博网友的围追堵截。
对比西方文化很能说明问题,西方人一般并不热衷于通过写微博或博客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自我,也很少在网络上发表个人意见,西方人上网更多与实用目的有关,如购物、娱乐。马修·罗宾森,这个年仅15岁的“史上最牛实习生”,在摩根士丹利当实习生时发表研究报告称,绝大多数人都注册了Twitter,但随后他们就会把它丢在一边,而不会去更新,“他们还意识到,没有人能看到自己的资料,因此这些‘嘀咕’是没有意义的。”这份报告迅速震惊投资界,令那些一直为Twitter叫好的投资家们大跌眼镜。
心态二:自我唠叨,可以及时释放负面情绪
许多微博都记录着个人对身边事物的体验和看法,或直播正在发生的事情。有些事情即使很琐碎,但对于个人来说,仍然是有意义的。
等车时的心情:“如果我晚点了飞机不等我,飞机如果晚点了我必须等飞机。”
情侣吵架时的发泄:“我只想过平静的二人生活,我受不了了!!!啊啊啊啊啊………≥﹏≤”没有标准的语法,符号的“创新”只为了表达情绪。不顺心时的抱怨:“老板别扭,房东抠门,房间突然没有电了……”也有充满幽默的哲理:“如果不是因为打不过你,我早就跟你翻脸了”。“不是我瞧不上你,而是我根本没有瞧过你,因为我太忙了。”
新浪发起的“您为什么玩微博”网络多选项投票显示,个人感情发泄以及关注明星动态分别以53%和52%的比例位居前两位。
每个人生都是一条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河流。柏拉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很多人希望借助微博见证个人的成长和成熟,反省自我、控制和改变自我。还有些人通过微博记录每天最有收获的事情,对于自己的工作与交往得失进行点评,适当释放了负面情绪,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心态三:“微名人”,满足被人关注、被人需要
“我的粉丝都快500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