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生日不久后的一天晚上,德国男子埃克哈特•托利从睡梦中醒来,一种他早已经历了不知多少次的痛苦到可怕的感觉再一次袭击了他,他深深地厌恶周围的一切存在,而最厌恶的还是他自己的存在。
他想到了死,他脑海里不断浮现一句话:“我无法再忍受我自己了。”但突然,他意识到这句话很奇怪,“我”是谁?“我自己”又是谁?这句话的逻辑显示,有两个“我”似乎同时存在,但他想,其中只有一个是真实的。
这个想法令他惊呆,他的大脑完全停止了,意识还在,但思维却不存在了……最后,他开悟了。
什么是开悟呢?
每件事都那么新鲜,那么质朴,就像它们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我拿起一些东西,一支铅笔,一个空瓶子,惊叹于它们的美丽和生命力。
用通俗的话讲,开悟就是能活在当下,能与当下这一刻的事物建立单纯的关系。哪怕只是暂时做到这一点——这时就是顿悟,托利称,也必须破除自我的局限,“你必须暂时放下你个人问题的包袱、过去和未来的包袱,以及你知识的包袱。否则,你将会视而不见,听如未闻。”
他尤其指出了自我的一对关键矛盾:向思维认同,向痛苦认同。
向思维认同,也即将“我”等同于“我的思维”,其经典代表即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三百多年前发表的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
向痛苦认同,也即将“我”等同于“我的痛苦体验”,这一点的经典代表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论述“自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既然如此,麻烦就大了,因为化解我的痛苦就等于我要死掉。
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令没有开悟的我们都变成了受虐狂和自恋狂。请注意我这里用的字眼是“都”,这是一个很有点绝对的说法。对此,佛陀的论述是“开悟是受苦的终结”,这意思是,只要还没有做到开悟,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受苦的过程。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