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索亚诱使小伙伴们为自己干活的伎俩――他把漆栅栏的苦差变成了让朋友们羡慕的美事,甚至要拿苹果来交换才能分得一份活做。
(2)单、双日作业(homework for odd-numbered and even-numbered days)
要患者在星期一、三、五(单日)和星期二、四、六(双日)作出截然相反的行为。“星期一、三、五装小孩或病人,什么都需要帮助和满足,不然就发病给她(指妈妈)看;二、四、六装大人,做作业、买菜、扫地、拖地板,管理自己和家庭。星期天随便你,觉得当病人舒服,当小孩好就继续装;要觉得当小孩、病人没劲,真窝囊,就长大成18岁,那样才觉得舒服,气很顺。随便你。”与此同时,要求其他家庭成员观察患者两种日子里的行为各有什么好处。这个作业很多人并不去实行,另一些家庭会抱着困惑的态度认真执行全部任务,在行动之后深有感触。此类作业的作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治疗者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一种信息,一种言外之意,引起对原有的退化、不合意行为产生领悟,并选择进步的方向。另外,面对冲突处境的人,如与父母情感纽带解离困难的青少年,其困惑常起于不能同时处理矛盾(ambivalent)的信息。这个作业可以帮助他们辨别自己的心理需要,澄清矛盾,学会用异时性的方式处理事态。
(3)记秘密红账(keeping merit-accounts)
针对“记黑帐”、“说坏话”而设计。令家庭成员对索引病人的进步和良好表现进行秘密记录,不准记坏表现和症状,直到下次会谈时才由治疗师当众宣读。对有些家庭,索引病人也得记录父母的优点与进步。常有数量上的要求,如必须各人记满20条才能预约下次会谈。这项任务意义较明确,引起的反感较小,主要针对临床上常见的缺陷取向现象:家庭中有成员出现不合意行为表现后,其他成员会有焦虑、沮丧、挑剔等负性情绪和态度,对索引病人的病态过分关注,不再注意其功能良好的方面。这样的作业一方面促进其他成员注意力重新分配,另一方面则意在诱导索引病人做出合意的行为,使之能有“立功受奖”的机会。不少家庭在接受此任务时也会面露难色,甚至直接表示不可能写出那么多条来。对这样的家庭要强调,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应该做这道作业。
(4)角色互换(role-exchanging)练习
让家庭成员定时,或因事而定,交换在家中互相之间承担的角色,最好具体化到与当前问题有关的情境、事务中。比如,请喜欢挑剔的丈夫亲自下厨房做饭;请拖遢的儿子负责每天早晨唤醒全家;请事无巨细皆要亲自干预的妻子象丈夫那样,过几天不管闲事、依赖的日子。
(5)水枪射击或弹橡皮筋
原为行为治疗技术。但家庭治疗运用时有了不同的意义。治疗师以善意、戏谑的方式,直接对不合意行为或关系进行干预。令家庭成员准备玩具水枪或橡皮筋,当出现不合意行为时便瞄准行为者眉心射击或弹击,即便是对权威的、不苟言笑的父亲或母亲也须执行。比如说:“你对妈妈一句话重复10遍感到厌烦,但她有她的道理,而且一种习惯也不可能马上改掉。我们先约定一个折衷的指标,让她一天之内同样的话可以重复5遍,你得留意数着,如果超过这个限额,你就拿水枪射她。反过来,如果你妈妈提醒了3遍,你还不做作业,她也要这样惩罚你。”此种干预看上去象一道行为治疗的厌恶疗法作业,但它的意义并不在于实际上做不做,而是在观念层面上给予冲击。通常,大多数家庭都不认真执行,他们在接受任务时已经发出会心的笑声;少数家庭尝试过,两种情况均能快速终止某些不合意行为模式。
(6)定期写信或打电话
对居住外地不容易来继续访谈的家庭,须维持治疗关系和干预效应。要求家庭成员定期写信或打电话汇报进步,尤其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行为。做法基本同“记红帐”,汇报之前才拿出来当众宣读、互相确认。治疗师须复信,鼓励之余再布置新作业。例如,笔者为一位已有两年病程的11岁癔症患者做家庭治疗。在首次访谈后期准备布置作业时,做“预防性提问”――“您猜想她(指患者)还要多长时间就不会再想当病人了?”,从其亲属那里得到三种回答:父亲说:“大概还要3个月。”;母亲说:“3个月不会好,起码还要6个月。”;姐姐说:“根本不要那么长时间。10天内就会好。”。针对最后一种说法,治疗师暗示说:“6天后就是春节了。看来她要抽着风(指原有的反复发作的主要症状)过年了。”紧接着,嘱其父母亲在30天后,写信报告患者进步的情况,以便让治疗师判断,患者还要当多长时间的病人;父亲写好信后,应由患者过目并签字。一月后,患者的父亲来信报告了好消息――女儿回到邻省家中,继续当了5天病人,大年三十那天恢复了病前的活力,并且一个月以来没有反复。笔者回信,祝贺他们全体家庭成员,尤其是前患者,取得了进步,并告诉他们,做治疗那天正好是本人生日,患者痊愈是给我的最好礼物。随后的3年中,这个家庭每隔半年写一次信或打电话,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