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疾病患者对痛苦常取掩盖和忍受的态度。求治动机不强影响他坦诚暴露问题。对此宜指出病情发展后果引起他重视,同时介绍相似的正反事例。不过,在未确诊之前,绝不能轻率贴上××病的标签,吓唬患者更是不道德的。
2.1.4 争取继续诊治的策略
心理问题很难一步诊断准确,必须多次多种方法诊断。所以争取连续诊治应是一基本策略。方法有:说明心理疾病的诊治方法与生理疾病有何不同;医生对患者的痛苦表示深切理解,有决心帮助消除;选择一个最容易消除的症状首先给予缓解或消除,树立患者继续治疗的期望;签订一个阶段的合同把继续诊治确定下来,以便在继续接触中进一步确诊。
2.2 治疗阶段的基本策略
心理治疗过程是医患双方的一场“心理战”。患者出于疑虑、勉强及自我防御、常以不同方式抗拒治疗。医生需采用一定策略克服抗拒,赢得合作,才能保证治疗有效。
2.2.1 对待勉强者的策略
诊治欲望不强烈或者由亲人逼迫就医的患者,基本表现为“勉强”:不愿触及问题的核心,随时准备终止治疗。这常常空费医生时间而无结果。对策有:a.理解患者的犹豫、感情及处境,及时作出反应,使之感到遇上了知己者;b.关心这个人的幸福而不仅只是关心他的病,使之受到尊重;c.澄清双方角色、合作解决问题,而不使之感到任何压力;d.提供几种方案供其选择,使之可以自主决定而非被迫;e.确立明确而现实的治疗目标,促使他形成治疗动机,建立目标期望。
2.2.2 对待抗拒的策略
患者对心理治疗的抗拒有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宜以相适应的策略削弱或消除:a.对于患者的遮掩、撒谎、无礼乃至戏弄医生等行为,应表示见惯不惊的大度,冷静指出不利于问题解决;b.对患者直接表示的抗拒不匆忙做出反击,认真审时度势,先计后战;c.对固执倔犟的患者可适当屈从,以让步换取让步;d.让患者更换地位、角色、想法和情感,体验到对立效果从而发生改变;e.必要时支持抗拒行为,用后果给予教育。
2.2.3 干预的策略
治疗通过干预实现,一切干预都是为了求得预期的变化。干预策略是从“如何才能有效地促进改变”而制定的。a.改变认知是常用策略之一,但认知重建只能由患者进行,教师式的说教效果不大; b.存在决定意识,以改变存在来改革意识更有效;c.用思想控制思想比较难,而让患者用行为控制其思想就比较容易;d.给患者重新定位,对自身状态和处境的每一改变都予以肯定,步步为营前进;e.充分而及时地利用反馈,修正医患双方的行为;f.对症状过分关注而造成敏感反应,是大部分神经症患者的共同特征,用类似森田疗法的策略破坏其恶性循环,转移注意或相反集中注意都是可选的方法。
以上所述可见策略疗法之一斑。
3 . 策略疗法的道德问题
策略疗法表现了一种用计策使患者接受诊治的精神,是否违背了尊重患者自愿的道德原则呢?我们认为“不”。第一,诊断和治疗的每一步都征得患者同意,这一点是完全坚持的。第二,这是针对亚洲人特征,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而采取的对策。在缺乏心理治疗传统、心理知识不普及的情况下,疑虑勉强抗拒比西方国家严重;同时儒家文化传统使人习惯于服从权威、伪饰、被动、自主性差。罗杰斯的患者中心主义不适合亚洲人。第三,当患者讳疾忌医时,医生促其重视和接受治疗,正是心理医生关心患者利益、高度负责的崇高道德表现。如果采取"愿医便医,不愿便罢"的态度,才是缺乏爱心的冷漠。只要不是为赚钱而揽生意,医生的促进行为完全符合道德。
(心潮
心灵花园心理咨询师 选编)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