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慢递业不仅“耍情调”和“玩浪漫”,它的出现还指引都市人在快节奏中寻找“慢感”,心理学家认为寄慢递是种心理疗法 短短几年工夫,快递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眼下坊间又多了一个新行业——“慢递”。
什么是慢递?简而言之,就是“写给未来的信”。收信人可以是自己或身边人,比如30年后的自己;也可以是一个还未出现但必将出现的人——比如你未来的孩子。
从实用角度看,慢递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但对讲究情调的人,慢递店却拥有“邮寄心情”和“保存记忆”的功能。假设许多年后你突然收到一封来自过去的信,心情必定非常奇妙。
自2009年北京798艺术区的“熊猫慢递”成立以来,慢递业在中国大中城市和旅游热门地生根发芽,受到大学生、白领和文艺青年的喜爱。他们渴望借助“用笔写信”的传统方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找到片刻缓慢与宁静。
作为一个小众行业,慢递业目前尚无严格的行业规范与监管,信件在许多年后能否递到收件人的手里,邮寄人的隐私能否得到保护,这些重要问题都只能倚赖店主的诚信与责任心。
“我想开一家小店,能够将曾经保鲜,将现在这一年的感动打包寄给未来的自己或某个人。多年之后的一个下午,打开信封,回忆的味道温暖感动……”
一家停业的慢递店:还有700封慢递信没寄出
这是广州大学城内的“吞吞慢递”印制的10000封自我介绍信中的一封,400余字的内容全部出自手写。如今,这些信还没来得及全部发出去,慢递小店却已经停业了。
3月8日,阴雨绵绵,广州美术学院后的南亭村,在弯弯曲曲的小巷里藏着许多学生开的小店,有时尚文具、流行服饰、影碟、桌球和咖啡馆等。“吞吞慢递”在一条小巷的尽头,店面不大,只有十来个平方。如今店内的信件和装饰早已搬走,只剩下空荡的墙壁和桌椅。
26岁的黄铭泉是这家慢递店的店主。大专毕业后,他成了一名平面设计师,业余时间和朋友集资开了这家慢递店,营业时间是每天下午5点到晚上,店内的营业执照是他注册的一家艺术设计公司。
从去年8月中旬正式开业到店面转让,“吞吞慢递”一共接收了800多封信件,其中100多封已经在今年情人节前发出,最“悠久”的一封则要在十年后才发出。
慢递一封邮件的费用从基准价5元到20元不等,跟白酒一样,年份越久价格越贵,信的指定接收年份每延长一年就要加收12元钱的费用。一年以内收到的信件,慢递费是20元;5年后收到的,慢递费就要68元。慢递的物品只能是信件和明信片。
“吞吞慢递”为何停业?黄铭泉说这家店“微有盈利”,关门是因为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不够,想调整为更经济的经营方式——将“吞吞慢递”进驻到咖啡馆、清吧等有氛围的地方,通过与店方合作的方式继续经营。“等到自己的经济和时间条件允许了,再重新开间实体店。”对于已经承揽但还没发出的慢递信件,他说他会“用个人信誉担保,今后一定都送到”。
为什么要开慢递店?是不是看到相关的报道才跟风而上?这个黑瘦的年轻人笑着说,一切都源于一张自己小学时写的自励字条。去年春节,黄铭泉回到老家整理旧书时,发现了一张自己小学5年级时写的自励字条:用稚嫩的英文字母写的“好好学习,努力向上”。
“我到现在英语都不太好,看到那个字条的时候挺惊讶的,很佩服那时候的自己”。那张小字条带给他的惊喜,促成了他开店。“把自己的设想及时记录下来并行动,通过慢递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后检验自己。”
快节奏中找“慢感”:类似“叙事疗法”
什么是慢递?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慢递是一种和普通邮局相同的信件投递服务,唯一的区别是,投递的时间由寄信人自己决定。
国内慢递的风行,起源于北京798社区的“熊猫慢递”。从2009年“熊猫慢递”试营业开始,慢递业开始在北京、广州、沈阳等大中城市蔓延,各地陆续开始出现专门的慢递店;甚至推动了部分地区的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