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路上去呢?那就是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认知能力。
我们早就发现,知识和智慧能够保护衰老中的人。西方人有句俗语:好学生晚年幸福多。这说法不完全确切:首先,考试成绩好不等于就是智商高;其次,学历并不是抵达幸福的直通车。学历的作用是间接的。在我们的文化中,文凭能用来谋求一个较好的职业,也就是换取一种生活方式。它打开了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活动平台,让我们的大脑有更多的机会受到新鲜信息的刺激。到了晚年,我们将从中获益。“生命保健学”的三要素值得我们牢记:身体的锻炼、精神的追求、情感的网络。读书、思考、旅行、交流……所有这些活动都能刺激大脑,使之更长久地保持活力,幸福就藏在这里。
老年人也需要安全感,与孩子同理:若是没有一个安全的基地,我们就失去了情感的家园;而过于安逸,人又会变得迟钝。因此,这对立的二者我们都需要:亲友的关爱给我安全,陌生的领域督促我学习。
最后,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在生命的绿茵场上,一开始就进球很可能奠定胜局;但只要终场的哨声还没有吹响,就还会有漂亮的射门在后头。
(附一)快乐化学:5-羟色胺和多巴胺
在我们的脑神经细胞之间可能成千上万的神经冲动传送介质当中,科学家鉴别出了40多种,又特别研究了其中两种——5-羟色胺和多巴胺对机体和认知的作用,它们直接影响着我们所说的“心情”。多巴胺就像一种天然的兴奋剂,如果分泌过剩,人会躁动不安;分泌不足,人就会精神倦怠。5-羟色胺则好比抗抑郁剂,分泌得多,人就快乐,对未知事物感兴趣,对世界容易产生积极乐观的看法和想象。但是5-羟色胺的分泌量取决于遗传因素。
(附二)“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玛丽·安斯沃思通过试验,曾提出一种“依恋行为类型”说,今天为学界普遍接受。她发现,在10个月大时,大多数孩子(占到60%以上)——不论父母是什么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都学到了一种“安全依恋模式”:在母爱和父爱的浸泡之中,他们会解码别人的面部表情和行为意图,乐于学习和亲近世界——这关乎爱的能力。
另外1/3的孩子学到的是一种不安全依恋模式,表现上可以再细分为3类。回避型(约占20%):父母让他害怕,因此不愿主动去亲近;父母离开了也不会太痛苦。焦虑-抵抗型(约占15%):只有父母在身边才觉得安全;父母一离开,就表现出强烈不安。可是当父母回来时,他仍会哭闹不已,情绪很矛盾,因为怨恨父母让他受苦了。最后一类是障碍型(大约占到5%):因疾病或灾难性环境如父母双亡或战争,已形成严重的脑发育障碍。
来源:世界博览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