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都有可能走向不幸。
没人爱惜的孩子就如同被爱的缺位施了脑叶切开术。由于总是孤独无助,他们看不到语言和互动的作用,学到的只有绝望——“我哭也没用,没有人会来帮我!”他们容易自暴自弃,可能从迟钝走向狂躁,然后是暴力。至于那些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脑额叶倒是发育正常,但他们不会使用:由于从来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们对逆境没有心理准备,一旦遭遇挫折就不战而降,坐上了消沉的传送带。
总之,不论是无爱还是溺爱,都会损害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所以说,称职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既非漠不关心,也不过度呵护。
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年尝受过烦恼,也得到过帮助,这会在他大脑的神经回路中留下记录。他学会了希望,在生活中变得坚强。因为“上帝”把人就造成这样,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要培养一种安全的依恋模式(参附二《“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有两个条件是必备的:第一,我必须有所惧怕;第二,我必须有一个安全的“基地”。如果我不知道害怕,没遇过难处,就没有理由依恋那个叫做“妈妈”的女人;如果没有一个安全基地,我又会终日惶惶不安。正是这一对相反因素的结合使我依恋父母的保护,在他们的帮助下渡过成长道路上最初的难关。
但是父母也可能是一种不安全的基地,这种现象发生在被虐待的孩子或是父母很消沉的孩子身上。通过话语或沉默,这些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不只是自己的创伤,还有他们对创伤的态度和对世界的悲观印象。
安全基地的缺失,有两种补救途径。一是开发“多元依恋”:同学、表兄妹、爷爷奶奶、姑姑舅舅,都能帮助孩子从一个他不敢离开的安乐窝挣脱出来。二是文化:就拿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来说吧,他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继父脾气暴躁,他本来可能遭受孤儿般的命运。但是他在自己身边找到了另外的家庭(祖父母)和文化(交友、运动、爵士乐俱乐部……)系统,这使他得以继续健康成长。
同龄人的圈子——成长的第二所学校
大脑最活跃的发育期过去了,但是认知的“学徒期”并没有完结。在大约6岁的时候,孩子开始对外界发生兴趣。如果在亲人当中获得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安全基地,他就会很乐意去发现更广阔的天地。他能勇敢地走出家庭小圈子,在幼儿园和学校里寻找能够帮助他继续成长的伙伴。
过了幼儿期,大脑最初的可塑性一点点丧失。神经突触的生长放缓,回路被充满了。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互动的风格已经形成——地基打就了,房子还在继续往上盖,只是速度放慢了。
在青春发育期,我们的大脑进入第二次神经突触的生长期,这是大脑成形的第二个敏感时期,活动力会有一个明显的复生。这期间,我们与外界环境互动的圈子扩大了,不再限于家庭成员,还有了同龄伙伴。由于荷尔蒙的作用,青春期的身体对一种过去在我们眼中并无生物学意义的信息变得敏感起来。男孩的睾酮在几个星期当中会增加10~20倍,过去因为不会踢足球而被他们瞧不起的女孩儿,突然间让他们感兴趣了。这种感觉的变化是相互的,只是女孩的青春发育期比男孩来得温和,因为雌二醇和黄体酮的产生需要2~3年才能完成。在这个神经元突触快速生长的时期,少男少女对异性的感情萌动会促成他们人格的一个深刻改变。青春期活动力的复生是大脑发育的新一轮机会,青少年在幼儿期错过了的东西有可能在此时补上,幼儿期收获的东西也有可能在此时被破坏。
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着我们会抓住还是错过大脑第二次发育这个机会呢?神经心理学家对不同依恋行为模式的孩子做了分析对比。第一类是在童年获得了安全基地的孩子,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平稳度过了青春期。这些男孩懂得追女孩,也善于控制和调整感情。虽说初恋成功的不多,但他们多数能够从痛苦中自拔,而且从失恋中汲取了教益,变得更加宽容自信,更加可爱。他们当中也有25%在初恋中受到重创——初恋毕竟是一种难以驾驭的感情。这部分孩子会变得焦虑,会失去曾有的安全感。
不幸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多数不会爱。他们表现得不是粗暴,就是逃避,然后又用失恋的苦酒惩罚自己。但是我们也看到,他们当中有1/3的人改善了自己爱的方式,变得比较可爱了。他们通过了“补考”,第二次神经元突触的生长部分地补上了第一次的不足。
脆弱,常常会变成优势
那么5-羟色胺在这个阶段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