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系当代作家周大新的一部中篇,后被拍成了电影,其中,男主人公“吕道景”所表现的异装癖、恋物癖等变态行为及心理状态是我国影视作品第一次涉及,也是黄健中关于人性作品的第一次尝试。
“明德府”中,大公子“吕道景”有同性恋情结,其妻因无法忍受丈夫的变态,便委托小银匠少恒帮她买一些砒霜自杀。碧兰自杀未成,却与小银匠产生了感情。道景自知自己不能尽到丈夫的义务,也就允诺了碧兰和小银匠的往来,但以银饰作为交换。后小银匠被老夫人下毒,碧兰死在老银匠的手中。老银匠知情后,也喝下了有毒的人参汤自尽。在秋风萧瑟的碧兰坟头,吕道景身着银饰,一身女装,静静的死去,只留下一封遗书:“我吕道景不做明德府的人”。
最初阅读这部中篇时,久久不能平复内心那种阴霾和苍凉之感。悲悯碧蓝,也悲悯吕道景,更悲悯老银匠。读罢掩书之际,也并无太多对于 “吕敬仁”之狠毒的愤怒,他属于那个时代,也有他作为“明德府”一家之主的“自认为”的使命以及被封建文化所桎梏了的思想。
但,除却这些情绪之外,又多了一些联想,如果“吕道景”是一个正常人,能够履行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那么这样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呢?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吕道景的同性恋情结呢?
吕道景的同性恋倾向,实际上来自于他的性别认同障碍,他始终不认同自己的男性身份,对自己的定位一直是一个女性,他喜欢女性的穿着打扮,女性的饰品等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可能有以下因素,导致了性别认同障碍的形成,比如,遗传因素,3-4岁性别角色意识的发展,家庭模式,社会环境,以及影视媒体的宣传等等。
无法考量吕道景的性别意识的形成是否与其遗传因素有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其3-4岁,性别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与其父母的对待方式有关。4岁之前,是孩子形成性别意识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孩子如果错位,男孩被当做女孩养,那么就很容易出现性别角色的混乱,根据周大新的小说的描述,在其幼时,被穿上女孩的衣服,让其学女孩走路等等。也就是说其从小就被植入了这样一种观念:我是一个女孩。从内心就接受女孩的角色,排斥自己的男性角色,4岁之前一旦形成这样的认知,就很难改变。
这部作品我们痛心的同时,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男孩子就当男孩养,女孩就当女孩养。男孩子就穿男孩子的衣服,玩男孩子的玩具,女孩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这个问题上是开不得玩笑的。
《银饰》的悲剧就足以展示了在“性别问题”上乱开玩笑的后果。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心理咨询师圆玉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