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目的,是来回答一件可能让人很难理解的事情:如果基因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繁衍后代,那么同性恋的基因为什么没有被淘汰?
先来看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同性恋们。达芬奇在24岁时曾被关进监狱,因为他和一个男孩鸡奸,在他临死前,把自己珍贵的手稿留给了最亲密的男伴;
柴可夫斯基在32岁时爱上了一个19岁的小伙,在爱情的激励下,他写出了著名的《天鹅湖》;
图灵是计算机科学的开创者,也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数学家,他破译了纳粹的密码,这一行为拯救了无数盟军士兵的生命,但他不但没有受到表彰,反而因为同性恋行为被抓,强制使用激素治疗,结果同性恋没治好,反而把乳房搞得很大,在绝望中图灵选择了自杀,其自杀方式有点童话色彩,他吃下了一只浸满毒液的苹果,就像白雪公主那样安静的睡去;
凯恩斯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也是同性恋,他甚至还去找过男妓,他还给自己爱上男人找了个理由,说女人的灵魂是比较低等的,所以他爱男人;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严格说来也是同性恋,因为他曾和男人上床。中国历史上的同性恋君王也不少,比如魏王与龙阳君、汉文帝与邓通、汉哀帝与董贤。古代上流社会流行“娈童癖”,娈童就是小正太,晚上陪主人睡觉的小男孩。
不久前,联合国报告就娈童案猛烈抨击梵蒂冈,调查发现全球数以万计的儿童,曾多年来遭受天主教神职人员的性侵害,其实古今中外,僧侣有同性恋癖好是很常见的。《笑林广记》里关于和尚同性恋的笑话就有不少,比如以下两则:
天报
老僧往后院出恭,误被笋尖搠入臀眼,乃唤疼不止。小沙弥见之,合掌云:“阿弥陀佛,天报。”
开荤
师父夜谓沙弥曰:“今宵可干一素了。”沙弥曰:“何为素了?”僧曰:“不用唾者是也。”已而沙弥痛甚,叫曰:“师父,熬不得,快些开了荤罢。”
日本战国时期电影里,坐在将军边上的小男孩,就是将军的男宠。等长大了之后,他也可以成家立业,也可以娶妻生子。曾经做过某某大名的娈童,这件事并不觉得很丢脸。
有研究说男同性恋的比例大约占男性人口的8%-10%之间,但也有研究指出这个数字大大高估了,正确的数字应该在2%-3%之间。这些估计数字的范围相差很大。
最终,人们恍然大悟,要确认某人是不是同性恋,原本就很困难,这并不是说被调查者有意想要隐瞒什么,而是连他自己都不敢确定算不算是同性恋。由此可见,我们使用“同性恋”这个词是很不准确的。严格来说,我们应该把情况分成以下几种:
异性恋: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此,也就是说我们只对异性产生兴趣;
严格同性恋:这种人只对同性产生兴趣,绝不会对异性产生兴趣;
双性恋:这种人对同性和异性都有可能产生兴趣,对他们来说,性别不是大问题。
(下文为描述方便,“严格同性恋”和“双性恋”都称为“同性恋”)
电影《断背山》是描述同性恋的,其实这个说法有误,因为电影的主人公并不是严格同性恋,而是双性恋,他们后来都结婚生子了。我们发现其实绝大多数被认为是同性恋的人,都应该是双性恋,真正的严格同性恋大约只占0.5%不到。而双性恋就相对多一些,可能有5%左右,他们的同性恋行为一般都发生在年轻时,随着年纪逐渐增大,同性恋行为会减少。正因为双/同性恋的比例如此之高,我们五代之内的祖先中,至少会有一个双性恋。用不太科学的话来描述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祖先中都有同性恋。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上海心理咨询师 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