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父母,也不告诉亲友,尤其不愿意在单位里头说自己是同性恋,但是 随着我国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他们现在已经慢慢地浮出水面。
一些同性爱者“他们既能爱又能保持性关心,能从性行为中获得 快感。还非常有理性,合乎礼仪,并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快乐和满足“。对已婚男同性爱者的调查认为:他们中确有人能将男同性爱和异性恋协调起来,使二者的冲突降到最低限度;而且同性爱父亲与子女的关系比一般亲子关系更好一些。这些结果提示男同性爱者确实在追求“真爱“,只是作为大多数异性恋者,不能或忽视了理解和感知这种追求而已。
由此可见,男同性爱者群是不可能消亡的人群,它的存在有心理、行为及社会学的根源。故此对每一个从事性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不怀陈见,不视其为异己,真心诚意的帮助他们解决面临问题,才是应该有的态度。
身为异性爱者的心理咨询工作者,要学习以平常心看平常人、平常事的态度看待同性爱者和他们的性。 所谓平常人,在种族、性别、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职业、一般生活价值观等方面大体一致时,异性爱者与同性爱者的共性远远大于差异。在同性爱人群中,有很多富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们与优秀的异性爱者之间的差距,仅在性取向方面。相反, 我们与许多异性爱者在人生价值观乃至性价值观的差距,远远超过我们与很多同性爱者的差距。异性爱人群与同性爱人群一样,人们的性态度和性实践是相当多元的。这种多元性的差异,超过性取向的差异。现在中华精神病学会已将同性爱非疾病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做为一名心理咨询工作者还应当高度警惕自身异性爱性取向的优越感,它会造成对同性爱者明显或潜在的歧视。因为无论是异性恋者还是同性爱者,都不存在着谁比谁更好的情况,性取向仅仅是一种权利。同时还应坚持两个原则一个观点,即:(1)社会学研究原则:价值中立学说;(2)人类学研究原则:重视不同人群的自我阐释权利;(3)科学社会主义观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二、做好心理准备、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要做好同性爱者的心理咨询工作,还要克服一些心理咨询工作者自身的心理障碍。
首先要破除同性爱恐惧(homophobia)心理。对同性爱者缺乏认知或仅有理论知识的情况下 ,开始与同性爱者作感性接触时,很多人常常有内在的恐惧,担心自己会因为对方的影响, 出现性取向的变化。
三、认真甄别、正确诊断
对一个心理咨询者来说,对疾病正确诊断十分重要,而对同性爱者的心理疾病的正确诊断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他们来自将同性恋斥为罪恶的和违反道德的生活环境,可能承受着比常人更多的压力、矛盾和痛苦,他们不是感到走头无路,是不会轻易来找你的。你的一句话,可能就决定着的他的生与死。
青岛医学院的张北川教授领导的一个调查小组2001年对1100多位同性恋发现中有2/3的人经常感到自己孤独;2/3的人经常感到自己很压抑;近3/5的人曾因大众歧视同性爱性取向引起的痛苦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同时有1/3的人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另外有1/10的人甚至有过自杀的行为.由此可见,同性爱者的心理卫生状况不良.做为一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极为脆弱.
对于同性爱者的咨询要注意两点:
1、注意将素质性同性恋与可变化同性恋区别对待
笔者认为同性恋问题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处理,要想正确诊断处理好这一问题,必需明确以下的概念:
(一)素质性同性恋的判断标准(Gadpaille,1980):
1、自己无法抑制的,要与同性有亲昵行为,包括从幻想到性交等性行为。
2、情感和欲望的对象只限于同性。
3、渴望同性的书信、文字、谈话、交往、甚至为之神魂颠倒。
4、经常感到孤独,抑郁,罪恶感、羞耻感。
(二)可变化的同性恋类型:
1、局限于儿童与青春期同性间性游戏,15岁前33%的女性和50%的男性有过同性间的性游戏,但却只有很少数人日后成为同性恋者。
2、假性同性恋(paeudo-homosexuality),系非素质性、出于非性需求的或在胁迫之下而屈从,或因缺乏男子气概而被他人称为 “娘娘腔“、“假丫头“,自己却误认为是同性恋,如青春期同性爱慕。
3、强迫或剥削性同性恋行为(enforced or exploitative behavior),指同性间强暴或以同性性行为作为敲诈或其行使权力的象征。
4、境遇性同性恋,指在特殊环境下呈同性恋,一旦脱离该环境又呈异性恋,如在军营、远洋船队、寄宿学校、监狱等环境下。
5、放纵型同性恋(faculative homosexuality),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