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把握新时期的同性恋心理变化的特点
新时期的同性恋的心理变化有了一定的特点。
(1)、年龄段不同,咨客的咨询原因不同。在作者接触的同性恋中25岁以下的咨客60%来咨询的主要是认同自己身份中内心出现的障碍。有很多的同性恋者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他老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病“,所以他来找我们。青年或青少年咨客多处于性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可塑阶段,他们有对同性的情感渴望,但一怕遭对方拒绝失去心中的偶像,二怕暴露身份后身败名裂、 遭亲朋与社会唾弃,因此他们既符合假性同性恋中的同性爱慕又符合自我不和谐同性恋的诊断特点。这些咨客的特点是均不能接受自己目前的性取向,感到心情沉重、极度痛苦、多数人流露出轻生倾向或欲望,不能继续承受精神上的折磨和煎熬,迫切希望得到医生帮助以便能像绝大多数人那样过异性恋生活。但正如美国儿科学院在有关同性恋的声明中指出的那样:“心理咨询对那些为自己的性倾向感到迷惑的青少年来说是有益的……试图改变性倾向的努力是与此相矛盾的,因为它会带来羞愧与焦虑,而对于改变性倾向却无济于事……同性恋青少年所面临的
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外界的陈见、敌意、仇视和鼓励造成的。“(4)
而25岁以上年龄段的咨客有80%已经过了身份认同关,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他们的痛苦相对不再那么深重,他们更多的问题往往是对社会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焦虑,因为作为一种亚文化,同性恋人群在多数社会中都是劣势的,更多时候,同性爱被主流文化斥责为“变态的“。受这样的文化压抑,同性爱人群很容易产生心理的压抑现象,久而久之,其中的一些个体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其基本的表现就是焦虑和忧郁。同时他们还会有与异性恋一样的心理方面的问题。
(2)、多元文化的大趋势下,同性爱心理咨询中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解放,我们的社会变得日渐多元,价值观也变得多起来,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更加宽容,同时人们对于同性爱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引起更多的人们的关注,一些学者开始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对待同性爱,也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同性爱者对自身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大部分的同性爱者已经解决了自己身份的认同问题,他们自己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同性恋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他们来咨询更多的是对社会的不适应,生活、工作、爱情方面的问题,而不是性别取向不适应的问题。美国医学会于1992年通过的有关同性恋的声明中指出:“男女同性恋所经历的大多数有关性倾向的的情感问题,不是起源于他/她们的心理因素,而是因为他们在一个缺乏宽容的环境里感到受到了隔离……“
四、正确及时处理好“移情“与“反移情“问题
正确及时处理“移情“ (empathy)问题
“移情“现象,在一对一咨询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努力,设身处地,从求询者的角度看待他们的经历,才能建立良好的治疗同盟。然而这种“移情“也会给咨询者一方带来较多的困扰,不断强化的“移情“有可能导致不应有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合理适时地解决这一“移情“,及时重塑合适的相互人际关系,保持咨询者的真诚友善的形象,是顺利进行和完成这一咨询过程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咨询时, 还应充分考虑与求咨者(咨客)的“共情“,即在充分理解、接纳的基础上,与咨客共同分担某些情感,进而给予有力的心理支持。
由于同性爱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大众文化破坏了同性爱者建立稳定结合关系的基础以致大量同性爱适应并追求偶遇性性关系而且期望爱但缺乏爱,当有人真诚地关心自己时,他们的“移情“显得格外强烈,而辅导者也有可能因此而产生反移情,特别是对于那些年轻的初学者,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种“反相的移情“会搞乱治疗者的判断,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由王小波编剧,张元执导的电影《东西西宫》(由王小波的小说改编)中的民警小史“身为’审讯者’在整治同性恋者阿兰的过程中,却被“犯人“/“被审讯者“阿兰的魅力和故事所打动,自己也成了一个同性恋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只是小说,但还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的。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生物先是雌雄同体,然后出现了雌雄异体。从个体发育看,人在出生时心理上是中性的或无性的,然后是性心理、性定向的分化。约翰.莫尼提出性别-认同/角色(gender-identity/rule)概念。他认为性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期就是一个个岔路口,都存在双向选择的可能性。
五、要遵循好保密原则
对同性爱求咨者应遵循保密性原则
我国社会文化对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