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运用电脑技术人工合成了一系列“脸”,事实上,这些“脸”是从假人的脸(塑料娃娃)到真人的脸的连续递进,换句话说,“脸”的真实程度从0%到100%不等。研究人员同时制作了男人的“脸”和女人的“脸”用于测试。
30名大学生参加了实验,实验中,他们被随机展示不同真实程度的“脸”,然后被要求判断这些“脸”是真人的脸还是假人的脸。之后,他们还填写了一份问卷,问卷中含有诸如“我希望别人接受我”之类的题目,用于测量被试对建立社会联系的渴望程度。
研究结果显示,越渴望建立社会联系的人,在判断“脸”是否是真人的脸时的阈值越低,换句话说,他们越容易将“脸”判断为真人的脸。
为了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研究人员进而开展了第二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操纵了被试对社会联系的感觉。
第二个实验中,另一群大学生被试首先被要求填写一份“人格测量问卷”,接着,被试得到了研究人员提供的、所谓的“测量反馈结果”(实际上这些“反馈”都是事先编好的,并且随机分配给被试)。一部分被试被告知,根据“结果”,他们在未来会茕茕孑立,注定孤独一生,另一部分被试被告知,根据“结果”,他们在未来会朋友遍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最后,这些被试参与了判断“脸”实验。
与实验预期一致,相比被告知“会有许多朋友”的被试而言,那些被告知“注定没朋友”的被试,在判断“脸”时,更容易将之判断为真人的脸。
过去的研究显示,人类在判断“脸”的真实性的时候,通常会格外谨慎。但是,这项研究发现,人类判断“脸”的谨慎程度会受到建立社交联系渴望的影响。
“本研究揭示,人类对于人脸的感知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Powers说,“哪怕两个人看到的是同一张脸,他们对于这张脸是否是属于真人的脸、以及与拥有这张脸的对象建立起社会联系是否值得的判断也是不同的——人们的判断力会受到其当下的社会联系程度和未来社交动机的影响。”
“我觉得,人类在诸如‘脸孔识别’之类的基础社会感知能力上,都会受到社会联系的影响,说明了社会联系是人类的最本质属性之一。”Powers补充道。
心理咨询师点评:不论你是因极度想要什么而错认,比如过于思念情人,而将陌生人误认,还是因极度不想要什么而错认,比如,由于过分害怕导致草木皆兵,此时你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想要和不想要的对象上,看到的事物也就发生了扭曲,朝着心中的形象靠拢。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
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