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暴力,不会在你身上留下伤痕,却能在心里投下不易散去的阴影,甚至毁掉一个人的一生。这就是语言暴力。
一项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犯罪与童年时期遭受的语言暴力之间有很大联系。但在这样一个孝道为先,人权意识模糊的国家,施暴者不自觉,受害者不自救,累积的恶果就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误入歧途。
唤醒人们对这一现象的重视,是一种社会责任。将“ 丢人” ,“ 是人就比你强”,以及“怎么不去死” 这些语句做成模具,可拼凑成枪、刀和斧头。通过创意的方式,将无形的伤害化成了更易感知的武器。
暴力修辞
学者马家辉认为:世上有两种语言暴力,意识带着暴力修辞的语言,即是杀气腾腾、脏字连篇;另一种是只要开口讲话便意味着使用暴力,因为权力在其受伤,他早已替你定下了所有结论,开口讲话只是想把你再侮辱一次。你若再发言回话,便是自我侮辱了。
这里所说的第二种语言暴力指的是话语的霸权。这种语言暴力的措辞可以是杀气腾腾的,也可以是冠冕堂皇的,更可以是指鹿为马的。
至于第一种语言暴力,则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宣泄型 这类型的语言暴力主要是出于施暴者的情绪宣泄,暴力修辞倾向普遍性,通常是脏话、猥亵字眼或诅咒,这种谩骂式的语言暴力,通常是双方出于敌对状态,你一言我一语的挑衅使情绪升温,最终往往演变成肢体冲撞。
根据语言学家的分析,当我们首次听到某个猥亵字眼时,会产生巨大的震惊值,但当听惯了这个猥亵字眼后,震惊值就会逐渐下降,直至麻木。因此,宣泄型的暴力修辞,用语陈烂,且缺乏针对性,对受害人的伤害相对较小。
暴力指数:★★★
威胁型
施暴者会对受害人说出具有威胁性的话,包括恐吓言辞及诅咒,令受害人感到恐惧和不安,达到心理伤害的目的。这类语言暴力的受害人可以举证,诉诸法律追究。
暴力指数:★★★★
针对型 施暴者会针对受害人的身体特征(比如肥胖)、性格能力(比如内向)、家庭背景(比如农民)等,做出语言上的侮辱,这种类型的语言暴力往往是群体加诸于个人身上的,而且会维持一段时间。
受害者会遭受一个污名化、标签化的过程,继而被摒除在主流之外,由于是团体对个人的对立,一旦受害人表达不满,就会被讥讽为小器,玩不起。受害人如果无可避免的留在这个团体,就会造成长远的心理创伤,例如校园欺凌就有不少是这类语言暴力的个案。
暴力指数:★★★★★
文明的暴力
文化研究学者福柯指出,现代文明透过工业制度、法律条文和道德感化(比如打人就是不对)等技术,实现对人体的规训,令其变成柔顺的身体,驯服而听话,更重要的是遗忘最原始的暴力本能,同时被告知使用暴力将会受到惩罚。
在种种社会规条约束下,大部分人都已经舍弃身体的暴力,从而选择一种更“文明”的暴力——语言暴力,继续实现对他人的伤害。
心理专家建议我们要经常注意在人际交往过程之中自己所使用的语言,如果存在语言暴力的话,就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降低语言暴力,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进而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
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