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好朋友之间死缠烂打之后闹别扭了,一句“我不跟你玩了”就足以让对方吓得不知所措。然而不久,两个人又和好如初,因为那个做错的小孩会说 “我错了”。那时候人都很单纯,也最容易被人们怀念。长大了,没有人再说“我不跟你玩了”,更没有人会说“我错了”,然而,人们心理之间却渐行渐远,日益疏离。当你读到“我的朋友们啊,世上根本没有朋友”(亚里斯多德语)这句话时,不知是否也“心有戚戚焉”。
如今,朋友的分道扬镳、恋人的反目成仇、亲友的分崩离析,很少有像小孩子那样的缠斗或争吵,而往往是长期的很小的嫌隙的积累,终于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充当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导致的结果。
常常听到有人这么说:“其实,我跟他真的没有啥,都是平常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没想到会闹到这个地步。他一气之下,从此再也不理我了。”为什么有的人使朋友损失巨大却能重归于好,有的人只因为说了短短两句话却使朋友终生无法原谅?为什么有的敌人经历过长期争斗后却能变成朋友,而有的朋友一旦有了龃龉之后却不如一个敌人?
难道以“忍”著称的国人竟然气量如此狭小?人们可以宽容一个囚犯,美其名曰“人道主义”;可以包容一个敌人,自诩为“大度”。然而,朋友之间长期的小小的矛盾,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却足以使营建了多年的友谊大厦轰然坍塌。
心理学能够给人们作出“人为什么会心胸狭窄”的解释。一种交往如果不能维持双方的心理平衡,势必造成一方或双方心理失衡。当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下,人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调整。时间短尚且可以,时间一长,就会因耗费太多的精力而疲惫。于是,想方设法也要使自己达到平衡状态。而在日趋繁忙的今天,谁还有精力和耐心去保持或维持一种没有足够理由持续下去的关系呢?
于是,人们开始封闭自我,开始戴上面具。然而,积怨终究不会自动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留痕迹。其实,有了嫌隙和怨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违心地“忍”下去。怨恨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像火山喷发一样,那就伤害大了,轻者损害亲情友情,重者甚至会走向犯罪。所以,坦诚,或者说是真诚,仍然不失为人际交往的第一原则。这种坦诚,不仅是直接表达对对方的好感,也包括对对方的不满。只有这样,对方才可能知道你的真实的感受,才可能作出积极的改变。
今年,报纸上报道了浙江金华一中学生杀母的事件,使举国震惊。亲子纽带在积怨面前,显得多么纤细、脆弱。人们常常把亲情认为是“想当然的”,所以,无限度地开采、毁坏,尽管是无意的,也终究会使亲情变成沙漠。倘若母亲知道孩子也很痛苦也愿意学好,怎会忍心在孩子心灵上的伤口洒盐,最终导致孩子为避免再度的伤害而造成这一人间悲剧?
岂止亲情,友情、爱情同样不是“想当然的”,它需要不断地投入、呵护,才能延续下去。
拿破仑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听起来让人难以接受,却又无可奈何,因为,感情是禁不住长久考验的。只有用你的真诚长久地呵护,才会拥有长久的友情。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