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3/16
一个偶然的心痛让他觉得要回家看看,即便那天家里没来客人,母亲肯定也会有打水、洗衣服之类的事情需要他帮忙。不难看出,要想与父母心灵相通,只需要子女常把父母挂心上,及时了解父母的需要。曾参,春秋鲁国人,世称“曾子”,以孝著称。曾参少年时常进山砍柴。有一次,他正在山上砍柴,忽然觉得心痛了一下,知道母亲有事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原来,曾参家中突来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2015/3/14
权威型家庭的最大特点是:尽管家长也向孩子提供或多或少的“帮助”(不过相对来说可能还不够经常,也不够全面),但对孩子的“期望”明显过高,甚至远远超出了孩子本身的能力。此外,虽说在这样的家庭里家长说一不二,但孩子心中并不一定认可其“权威”性。心理专家认为,家庭分为以下类型: 一,民主型家庭。 在这类家庭里,家长通常对孩子怀有较高但又合理的“期望”,同时也通常给予孩子慷慨的“帮助”,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身作则,由此家长本人还可能成为孩...
2015/3/14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有大脑便有一种刻划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当人重新忆起往日成功的动作模式时,人又可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自卑,充满信心。心理咨询师谈改变孩子自卑的办法: 1、改变形象法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备服饰保守,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从改变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是改变他们的心态,克服自卑心理的一条捷径...
2015/3/13
请大家想一想你小时候父母对你的态度。父母要是对你不理解一下,呵斥你一下,父母苦着脸,或父母高兴一下,对你有很大影响啊。可是你现在当了父母却忘了这一点。这很不应该啊!第六 疲劳式 学校搞题海战术,家长再额外增加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第七 包办式 陪读式 孩子的学习你都替他操心到,没完没了地辅导,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 第八 催促式 不断催促孩子,你该做作...
2015/3/13
很多孩子考试前情绪非常紧张,为什么,压力太大。如果考试前不对孩子施加压力,告诉孩子只要考出真实的成绩就行,结果孩子可能考得更好,会好很多。面对好成绩孩子自己倒可能还不满意,觉得某几处丢分太多,愿意继续努力。家长反而要安慰孩子。这才是好状态。第一 唠叨式 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唠叨式呀?自己对号入座。 很多孩子说,一听爸爸妈妈唠叨就烦。请你们想一想,夫妻之间老唠叨你还烦呢。作丈夫的唠叨妻子烦,作妻子的唠叨丈夫烦。 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
2015/3/12
非常理解您现在的心情,你觉得孩子是不应该有这些不道德的行为的,甚至如果孩子这样下去,以后可能会酿成大错的,你很想解决自己孩子的问题。我想给你一些我的想法。你可以借鉴一下。非常理解您现在的心情,你觉得孩子是不应该有这些不道德的行为的,甚至如果孩子这样下去,以后可能会酿成大错的,你很想解决自己孩子的问题。我想给你一些我的想法。你可以借鉴一下。无论孩子在何种原因的驱使下发生...
2015/3/12
有些孩子在放学回家后,常常对父母说“累得不想动了”。这里所说的“累”是孩子在紧张学习之后产生的一种疲劳感,而这种疲劳有的是属于生理性疲劳,有的则属于心理上的疲劳。有些孩子在放学回家后,常常对父母说“累得不想动了”。这里所说的“累”是孩子在紧张学习之后产生的一种疲劳感,而这种疲劳有的是属于生理性疲劳,有的则属于心理上的疲劳。生理性疲劳一般是由于生理上的超负荷而引...
2015/3/12
两代人于是也就会经常发生冲突。 从孩子的心理层面来看,12至16岁的年龄阶段——青春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刚向青春期过渡的阶段,勇敢、仔细认真、有组织性、有同情心及坚韧不拔的个性心理逐渐形成和发展,社会交往进一步扩大,与同学、小伙伴、教师有关的社会情感逐渐占重要地位。个案 12岁的东东,念小学四年级,在班级里,他的学习成绩不上也不下,不出头露面,但喜欢在一旁看热闹、起哄,最使父母不能容忍的是东东非常不自信,每天晚上作业做完后,都要与同学对题目。 于是,有一天,...
2015/3/11
心理咨询师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当他们的美好愿望与现实产生矛盾时,就会有烦恼。那么,作为父母该怎样帮助孩子克服烦恼呢?心理咨询师说,家长帮孩子解决烦恼.当孩子遇到烦恼时,家长如果不及时去了解孩子的烦恼,不去帮助孩子克服烦恼,轻者会对孩子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重者会使孩子走入极端。 心理咨询师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当他们的美好愿望与现实产生矛盾时,就...
2015/3/11
有些孩子却是成人不适当期望的牺牲品,孩子很希望让父母满意,常竭尽全力去争取成功,一旦输了,除了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无法获得心理平衡外,还很在意成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让家人或老师失望。孩子对于失败无法接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赢的机会太多了:成人应该控制输赢节奏,让孩子有输有赢。 (2)赞美得太多了:很多家长经常鼓励、赞美孩子,凡事应有度,过多的赞美会使孩子产生错觉,以为...